二、古诗文阅读(满分20分)
(一)(16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节选)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④,北音清越,枹⑤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彭蠡(lí):即今鄱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fú):鼓槌。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3)故莫能知( )
(4)余是以记之(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分)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分)
11. 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4分)
12. 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案:
9. ①. 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 ②. 颠倒,错乱。 ③. 没有,不 ④. 因此 10. (1)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11.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2. 做事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