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秋声赋》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   日期:15-02-09


秋声赋

欧阳修

 

【教学目标】知人论世,了解欧阳修,文章的写作背景

            理清文章秋声赋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结构层次

            解读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历史文化现象的个性化见解。

【教学重点】人文悲秋(文化概念),人生何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季有清明,怀念先祖;夏季端午,怀念屈原,秋季重阳,敬重老人;冬季送神,祝福来年。中国文人自古“悲秋”情结,前文我们讲了杜甫《登高》,不就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情怀。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杰出文人,欧阳修的“悲秋”之感:《秋声赋》

二、解题

秋声指秋风急声。

晋代文学家陆机(261-303)在《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南朝梁代刘勰(约公元465——520)《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百度百科》 

【知识延伸】中国古代十大名赋

宋玉 《高唐赋》、司马相如 《长门赋》、张衡《二京赋》、曹植 《洛神赋》、陆机《文赋》

谢庄《月赋》、杜牧 《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 《前赤壁赋》、袁枚《秋兰赋》

三、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富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引领宋朝文学走向高峰,对整个宋朝文化的繁荣居功至伟,对后世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是宋代散文中成就最高的,其散文创作的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           《百度百科》

【知识延伸】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金文和石刻文的拓本)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六一居士传》

四、读文

 师生先齐读文章,整体感知《秋声赋》。文章读了,学生起码要熟悉文本,如果他们背诵下来,再讲,课堂效果会更好。读时要注意一些字词的发音。

    悚然、萧飒、砰湃、鏦铮、烟霏、栗冽、砭、绿缛、渥然、黟然、戕贼

上次在慈湖中学听褚师讲《秋声赋》,褚师从韵脚的角度,让学生找出押韵的字,老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这样的教读法,教新鲜,可以吸取。找出文章有文采有内容的句子来读读,读了文章的精华。

五、析文

   (一)、第一段,再读一遍,第一段写了什么呢?作者如何在写秋声,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在写?

明确:写出秋声一个字“异”的特征,其表现在“淅沥而萧飒”“奔腾而砰湃”,把秋声比喻成波涛声,风雨声,生动形象,令人遐想。当窗外秋风吹过时,似乎听到金铁声,鏦鏦铮铮,随着风声加疾,把风声比喻成赴敌之兵,人马行声。作者用了一系列比喻,波涛风雨声,金铁人马声,由远到近,由慢到快,由高到低,写出秋声带给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秋声的句子,是本段的中心句。

  同时也交代作者的处境,夜里读书,听到西南吹来的风,内心感到惊悚害怕,并且问童子,外面是什么声音?童子开门视之,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二)、学生读一遍,请学生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思考从什么角度写秋声?作者写秋,重点从什么方面在写?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来。问学生,这一段最难懂得是哪一部分?您如何理解?

     明确:中心句: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作者先从“秋状”写起,即秋景,从秋色、秋容、秋气、秋意四个方面,道出秋景的惨淡、萧条、寂寥自然风光。这里作者运用对偶和押韵的表现手法。

           作者又写出秋声,凄切愤发的特征。秋声凄切跟秋景萧条相应。接着,又写出“丰草绿缛争茂,佳木葱茏可悦”,春夏景物,如此充满生机盎然,绿荫似锦。而到了秋天,秋风秋雨,草色枯黄,落叶缤纷,万物归于黯淡沉寂。这是啥原因造成的?这是秋风带来的破坏作用,摧败零落,秋气余威造成的。同时,作者也说明了这一段中心句,悲秋的原因——秋风摧败。让学生明确这是作者从自然之景,写出秋声之悲。

           作者写出自然之秋,接着从另一角度,引发自己对秋的深刻思考。六官中,秋乃执掌刑狱之官。对于四时来说,秋乃阴季;秋乃出兵时节,战争征伐与天道运行谐调,秋收有充足的粮草和民丁;对于五行来说,秋属于金。天地正气,秋季所展现得是肃杀本性。

 对于世间万事,春季生长,秋季收获。在音乐方面,秋乃属于商音,位于西方。对于十二律来说,七月乃夷则之律,七月流火,天气转凉,秋意浓起。文章最后从训诂角度交代,商音商义,夷乃戮也,分别道出“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衰败)”之规律。

(三)、第三段,读完后,一起探讨段意。“嗟乎!”之后,抒情语气,那么在这一段里,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议论出什么道理?作者对秋声、对人生、产生了什么样的思考?作者有没有对“悲秋”的郁结中,释放出来?作者如何走出心灵的苦闷?

 明确:中心句: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作者由秋景秋声,自然想到悲伤,为万物萧条而痛伤,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作者自然而然想到自己的人生。3岁丧父,22岁榜眼(晏殊主考),29岁任谏官,因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被贬夷陵(宜昌);39岁,因参与范仲淹“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又遭诬陷,后修《唐书》未贬同州;51岁主考官,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作者写道草木无情,人生飘零。人为万物中有生命性灵的物种。人生在世,百忧感心,万事老形,在内心有所触动,那么必会消耗人的精气和精力。人面对有些人,有些事,想到能力赶不上,担心自己的智慧达不到,劳神苦思,那么青春红润的人变成槁木死灰,黑发健壮的人变为老态龙钟。这是人生之秋带来的变化啊!人为什么要拿金石之器的质体,跟有生命的草木来争荣呢?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之秋,何必跟自然之秋相比呢?从而揭示此段的中心句,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人生的艰辛磨难(人生之秋),又何必去怨恨那令人惊悚感慨的秋声呢(悲秋清洁)?作者如此感悟,悲秋的情绪得到了自然的释放,面对自然萧瑟和人生苦难,感到无奈。

【知识考点】

实词:夜、砰、鏦铮、四、霏、栗冽、戮、中、渥、黟、

虚词:而、以、而、之、而、之、而、以、于、为、而、以、而、乎、而

句子: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妆状也、夫秋,刑官也、【教学板书】

       异哉——波涛声、风雨声、金铁声、人马声(博喻)

       悲哉——秋状(色、容、气、意)                       自然之秋

               秋声——凄切

               秋气——摧败(悲的原因之一)

           秋心——肃杀

           秋乐——伤戮                                 人文之秋

   嗟乎——秋声——何恨                                 人生之秋

【教学小结】

      我们花了三节课,讲完了欧阳修的《秋声赋》,同学们你们对课文中,那个句子印象最深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且自己解读一下,离不开文本。让学生讲,一个环节。

     老师最后总结一下,《秋声赋》欧阳修在夜里读书,听到窗外的秋风兴起,感发出“逢秋悲寂寥”的感慨,从而进一步引发自己对悲秋的文化联想和人生思考。文章第一具体写秋声,运用了博喻,把秋声写活了,第二段,写出自然之秋景,惨淡萧条,也交代秋风余烈,摧败佳木,零落草木。接着又从人文的视角,从六官、四时、天道、五金、五音、十二律、训诂的角度,道出文化之悲的由来。最后,作者引发自己人生之秋的思考,由于人事忧劳,精气损耗,人生也会步入“秋”季。但作者还是从人生之秋中,走出了心灵的困惑,何恨乎秋声。最后一段跟前文“童子对曰”相呼应,沉思之中,又回归到眼前之景。闻四壁虫声唧唧,应和我长倡导的叹息声。

2014.6.11办公室晚上

 

 

 

 

 

【知识延伸】

 《尚书·泰誓言》“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莎士比亚在著名的《哈姆雷特》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普

 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或480年~前420或410年)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留传下来的最主要的哲学名言就是在《论真理》中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知识延伸】六官

天官冢宰(治官)——吏部——组织部,人事部

地官司徒(教官)——户部——财政部,公安部的户籍管理

春官宗伯(礼官)——礼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

夏官司马(政官)——兵部——国防部

秋官司寇(刑官)——刑部——司法部,公安部的一部分

冬官司空(已失散)——工部——农业部

 

《月令》把世界描绘为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太阳最高,具有决定的意义。太阳的盍形成了四时,每时又分为三个月。四时各有气候特征,每个月又有各自的征候。与四时相对应,每时都有一班帝神,与时月、神的变化相对,每个月各有相应的祭祀规定的礼制。五行与四时的运转相配合,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土被放在夏秋之交,居中央。四时的变化不公受太阳的制约,还受五行的制约。再下一个层次是各种人事活动,如生产、政令等等。上述结构基本是同向制约,特别是人事,要受到太阳、四时、月、神、五行各种力量的制约。

 

【五行】 五行地理

  五行学说里,南方属于火,东方属于木,北方属于水,西方属于金,土掌管中,协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季节关系

  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间要有过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气的平稳运动。

五行时辰

  时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24小时共分为12个时辰,从晚上11点开始,与12属相相对应: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按五行来说:

  寅、卯、辰属木,主宰春季,代表东方;

  巳、午、未属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申、酉、戌属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

  亥、子、丑属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辰、未、戌、丑单个而言都属土,代表中方,主宰四季最后一个月,代表四方。

 

        金:白色,位置:西

  木:青色,位置:东

  水:黑色,位置:北

  火:赤色,位置:南

  土:黄色,位置:中

 

  五音: 徵、 角 、宫、 商、 羽。

  五脏: 心、肝、 脾、 肺、 肾。

  五味: 苦、酸、 甜、 辛、 咸。

  五方: 南、东、中方, 西、北。

  五色: 赤、 青、 黄、 白、 黑。

 

【十二律】

 古乐的十二调。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huáng zhōng)、 大吕(dà lǚ)、太簇(tài cù)、夹钟(jiā zhōng)、姑冼(gū xiǎn)、仲吕(zhòng lǚ)、蕤宾(ruí bīn)、林钟(lín zhōng)、夷则(yí zé)、南吕(nán lǚ)、无射(wú yì)、应钟(yìng zhōng)

与地支及月份对应关系:黄钟(子,十一月)、大吕(丑,十二月)、太簇(寅,正月)、夹钟(卯,二月)、姑冼(辰,三月)、仲吕(巳,四月)、蕤宾(午,五月)、林钟(未,六月)、夷则(申,七月)、南吕(酉,八月)、无射(戌,九月)、应钟(亥,十月)。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爱莲说》《秋声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茂名市茂南区中考一模)
《秋声赋》ppt复习课件(24页)
《秋声赋》教学实录
《秋声赋》教学反思2
《秋声赋》课堂实录
《秋声赋》说课稿
《秋声赋》检测练习
《秋声赋》学案
《秋声赋》教案6
《秋声赋》ppt课件5
《秋声赋》同步练习
《秋声赋》mp3音频朗诵
《秋声赋》ppt课件4
《秋声赋》教案5
《秋声赋》赏析
《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及练习
《秋声赋》练习题
《秋声赋》ppt课件(53页)
《秋声赋》教学反思
《秋声赋》教案4
《秋声赋》教案3
《秋声赋》教学设计2
《秋声赋》练习
《秋声赋》ppt课件2
《秋声赋》mp3音频配乐朗读
《秋声赋》ppt课件1
《秋声赋》原文和译文
《秋声赋》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