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梁实秋的生平及作品;
2.掌握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让学生体会梁实秋对老师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品叙事线索的把握。
教学难点: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引导学生回顾: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了哪些事情来表现母亲的。
二、新授
(一)简介作者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梁实秋先生生于北京.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以后曾在清华、北大等大学任教。 1949年他赴台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写的《 》在港台已经再版了50多次。这本书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作为现代散文家,梁实秋沉稳、通达、幽默的性格,酿成了一种独特的文调,这种文调尤其切合中年人的心境。在艺术处理上,繁简、浓淡、文白、雅俗他都处理得很得体,颇具大家风度。
(二)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资料理解课文。
(三)检查自读情况,完成下面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
有棱有角 椭圆形 狞笑
油渍 瓢 淘汰
鼾声 敷衍 鼻涕
荪 琅琅上口 胡诌
冗长 删削 扑拙
突兀矫健 孑孓 玉箸
2.解释下列词语:
惟妙惟肖:
有板有眼:
勃然大怒:
惟妙惟肖:
有板有眼:
勃然大怒:
按捺不住:
眉飞色舞:
抑扬顿挫:
朴拙:
突兀矫健:
3、文章分四部分,以__________的手法刻画了形象。概括下列各部分段意:
第一部分:(1) 。
第二部分:(2—6)以 之笔描写先生之可笑之处和可畏之处。
第三部分:(7—11)以褒扬之笔描写先生 。
第四部分:(12) 。
(四)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第一二部分:
1、作者为什么一开头就交代遇见老师的时间?
强调“印象最深”,“受益”“最多”。
2、两个“最”字有什么作用?
强调老师 ,勾起读者阅读的欲望。
3、开头强调“印象最深”,“受益”“最多”,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五)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部分
1、浏览2——6段,思考:徐老师为什么给“我”“印象最深”?用简洁的语言分条列出。
绰号---
相貌---
笑容---
习惯---
这几段给读者的印象是:描写细腻,人物个性鲜明。
2、师生讨论:这一部分的描写看似不敬,看似不雅,但我们看不出厌恶,看不出仇恨,这是为什么?
⑴作者总的印象是“收益最多”,“至今不能忘怀”。
⑵ 。
⑶ 。
⑷ 。如吸鼻涕“有板有眼有节奏”。
3、这一部分运用什么方法写国文老师的?
⑴通过人物的外貌、服饰、动作、语言刻画人物。
⑵ 。如“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等。
⑶ 。如“鼻孔里常常地藏着两筒清水鼻涕”。
⑷比喻。如 。
4、作者用什么语调写?有什么作用?
用 的语调写。如:
⑴幽默的夸张。如“鼻孔里常常地藏着两筒清水鼻涕”。
⑵用反语调侃。如“有板有眼有节奏”,“警句很多”等。
作用:
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
⑵欲扬先抑,反向衬托,用外在的 丑反衬内在的美,反衬人物是一个素养、人品极高的老师。
(六)引导学生理解第三部分
1、第七节“居然”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受益最多”有什么作用?
“居然”有 的意思。“受益最多”既照应开头,又 。
2、浏览8 ——11段,思考:“受益最多”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条列出。
① ——新旧兼收,开通的榜样,提高兴趣。
② ——一字不苟,宣泄意义,抑扬顿挫。
③ ——大勾大抹,见出工夫,虎虎生气。
④写作文 —— 。
徐老师留给读者的印象:是一位有见识、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又是一位敬业爱生的人品极高的老师。
(七)引导学生理解第四部分
1、“我”为什么“怅惘” ?
因为一直“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
2、“我”又为什么“敬慕” ?
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 。
3、用一句话概括徐先生:
虽貌 性 凶 但 业 生
(八)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抓住特征 描写细腻 语言幽默
似贬实褒 欲扬先抑 首尾呼应
三、课堂作业
1、朗读课文的精彩片断。
2、用50至100字刻画同学外貌或是写有关同学的一个细节,写好后读给同学听一听,看看同学能不能猜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