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桥边的老人》教案7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3-16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3、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2、  第一人称叙述对于这篇小说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建议】
这个教学设计以对话来切入,但对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予展示,可以只作为教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每天都在对话,我们一般能在对话的语境中判断出对方言语的真实用意。比如A同学问B同学:“上个周末你回家去了么?”B回答:“我们去爬山了,真有意思,我们还采了野果子呢,要不要给你尝尝?”B显然没有回答A的话,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学生回答)很显然,他是想让同学分享上个周末爬山的快乐,对于有没有回家他不感兴趣。
现代西方语言学家认为,对话是有原则的,即有问有答,答和问构成对应关系,显然上述对话没有遵循对话的原则,但这种破坏往往是人物内心真实情感的表现。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经常运用的,通过对话原则的破坏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目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小说《桥边的老人》
二、             关注人物对话,理解作品主题
(一)仔细阅读这篇小说,请用横线划出老人答非所问或者无问也答的地方,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理解:“我”并没有问他在圣卡洛斯干什么,这是老人主动提起的,表明他很希望能讨论这个话题,这是他谈话的兴趣所在。】
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理解:“我”并没有问老人是什么时候离开圣卡洛斯的,但他强调自己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其用意在于表明动物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不是迫不得已,他是不会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的。】
唉,只得把他们撇下了。
【理解:“我”问的是“什么动物”,他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自己离开动物的无奈,表明其恋恋不舍。】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理解:在“我”再次问及“什么动物”时,老人终于回过神来,但没有只回答什么动物,他把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说得很清楚,他并不在意对方对此是否感兴趣。在谈论起动物的时候,他如数家珍,如同谈论自己的家人一样,在老人看来,他所照看每一只动物都是值得珍惜的。】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理解:“我”问的的是老人有没有家,但老人除了回答这个问题外,还提到了动物的安危,他念念不忘自己照看的动物,为它们的安危担心,并在后文中不断重复这种担心,表明他对自己照看的动物发自内心的牵挂。】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理解:老人的自言自语表明了老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同时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一旦爆发,便是全民都要卷入战争,不管你是照看动物还是种植庄稼。】
资料链接——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四条准则:
数量准则:
1) 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2) 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质量准则:
1) 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 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联准则:
说话要贴切
方式准则:
1) 避免晦涩的词语
2) 避免歧义
3) 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
4)说话要有条理
见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154
(二)根据我们的推测,照看动物也许只是老人的工作职责,也许只是他晚年的一个爱好,但他却如此牵挂他所照看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对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点拨要点:他所照看的动物是他生命的全部寄托,他没有家,没有家人,他所照看的动物便是他的全部,没有了这些动物使他失去了精神依靠。
(三)作者把这样一个故事片段置于战争的背景下,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点拨要点:战争意味着杀戮,战争无视生命的存在,战争漠视生命的价值,战争使这样一位无辜的老人也不得不逃离家园,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战争是残酷的。
老人只是照看动物,但他却对动物充满了爱,把它们看作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仅仅是动物,这与战争的杀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人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在战争背景下弥足珍贵,正是这种尊重才使我们人类永久的和平有了希望。
三、关注对话者,理解叙述
(一)对话在“我”和老人之间展开,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你能确定叙述者“我”和老人的具体身份吗?
点拨要点:不能。只能依据文本内容对他们的身份作一点猜测。故事讲述者“我”可能是战士,也可能是战地记者。
(判断依据:“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老人:没有别的亲人,可能一人在家,没有工作,也或许在动物园照看动物。
(二)小说中只写了老人曾在圣卡洛斯照看动物,但叙述者既没有明确交代老人与“我”的明确身份,也没有确定老人照看动物的缘由,这是为什么?
点拨要点:调动我们读者的日常经历、生活经验参与其中,让故事更加丰富。如果全部填满了,小说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张力。
(三)这篇小说的叙述有什么特征?是什么造成了叙述上的这一特征?
点拨要点:叙述者的这一身份使小说的叙述风格显得冷峻、简洁,整篇小说几乎没有运用修辞手法,也很少用修饰词。
作为战地记者,那么新闻报道的目标就是真实地呈现客观现实,纯客观的叙述是他们的追求,应该说小说作者所采用的叙述腔调是符合战地记者报道的要求的。
战士的语言以严肃、简洁见长。
资料链接——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原则”。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冰山原则”应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抓住对话欣赏了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通过对对话的理解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所欲表现的深刻主题,并通过对对话者“我”与老人的分析,初步体会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感受到了海明威杰出的叙述技巧。
课后练习】
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杀人者》、《白象似的群山》,体会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并上网浏览相关评论,深入理解“冰山原则”。
【教学反思】
【资料链接】
高伟红.高中选修课《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1期,PP.14-15
佚名.“冰山理论”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J]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24页)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桥边的老人》过关检测题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9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32页)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桥边的老人》知识点归纳ppt课件
《桥边的老人》选编练习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8
《桥边的老人》教案8
《桥边的老人》教学反思(2篇)
《桥边的老人》主旨
《桥边的老人》字词整理
《桥边的老人》教学参考
《桥边的老人》赏析(2篇)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桥边的老人》续写作文(2篇)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读《桥边的老人》有感
《桥边的老人》教案6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5
《桥边的老人》教案4
《桥边的老人》教案3
《桥边的老人》学案
《桥边的老人》讲学稿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7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2
《桥边的老人》读后感
《桥边的老人》同步练习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6
《桥边的老人》英文中文原文阅读
《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5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4
《桥边的老人》赏析
人教版选修《桥边的老人》ppt课件3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2
《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案1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