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5-18 |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关于现代游民问题的思考
钱理群
王学泰先生在书中谈到鲁迅的《阿Q正传》对他的研究的启示,并且指明 “阿Q就是游民”。这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我们争论多年而说不清楚的阿Q的典型性问题。我要补充的是,鲁迅关注的中心是 “阿Q式的革命党”和 “阿Q式的革命和改革”。1936年7月19日,即鲁迅逝世前三个月,他在一封通信中还谈到, “《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他因此感到 “隔膜”与 “无聊”。其实鲁迅的 “本意”,在十年前即1926年写的 《〈阿Q正传〉的成因》里,已经讲得很清楚: “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 “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后”。鲁迅所思虑的是,中国进入 “现代”历程 “其后”的问题:他深知,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很容易培育出 “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 “阿Q式的革命和改革”;至少说,在中国 “其后”的革命和改革中必要打上“游民文化”的烙印。
本来,阿Q这样的游民,被社会挤压,抛弃,受到 “赵太爷”、“假洋鬼子”们的欺辱,他们要造反,是必然的,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鲁迅早就说过: “人受压迫了,为什么不反抗?”学泰先生强调 “游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含贬义的概念,应该区分 “游民”与 “流氓”(阿Q就不是流氓,只是一个沾染了流氓气的游民),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游民反抗、阿Q造反的合理性。问题是怎样的 “反抗”,如何 “造反”?鲁迅有一个精辟的分析。他在《学界的三魂》里引用一位学者的观点说: “表面上看只是些土匪和强盗(造反),其实是农民革命军”,而农民革命是要 “自己过皇帝瘾”的;因此,鲁迅说, “在中国最有大利的买卖”,就是 “造反”。著名的阿Q在土谷祠的梦就说明他的造反就是为了得到 “权势,元宝与女人”。这是反映了游民文化的特点的:他的思想仍旧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对奴役制度有内在的依附性,他的反抗,最大目标就是 “受招安”和 “取而代之”,于是也就没有真正的信仰, “有奶便是娘”,为达到 “取而代之”的目的,什么事都可以做,便是必然的逻辑。鲁迅在 《杂忆》里还谈到,中国人(他们中许多人是游民) “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敢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气,不是向小尼姑转嫁气愤吗?鲁迅说,这正是证明 “这些人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这也是游民文化的特点:不仅是欺弱怕强、欺软怕硬的 “卑怯”,更是 “烧掉”一切的破坏性。鲁迅既看到了这样的阿Q式的游民反抗的必然发生,并有其合理性,又忧虑其不能根本走出 | |
| 标题: |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 文件大小: |
550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