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死海不死》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12-06


江西省黎川县洵口中学 陈钢
  
  一、说教材
   《死海不死》一文是人教版初二下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在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上,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共生共存的。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共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选择课文的。
   《死海不死》是一篇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作者在说明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叙述和描写,使文章既不失其知识性、科学性,又具有生动性,可读性。
  
  教学目的
  思想品德要求:了解死海的奥秘,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加强环保意识,陶冶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知识要求:1、了解本文是事理说明文。
   2、了解本文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3、了解本文引用神话的作用。
   能力要求:理解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和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作此文;理解篇章结构、说明的重点,阅读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几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主要是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
   2、两则神话和传说对说明死海的特征所起的作用。
   3、理解死海为什么“不死”及死海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两则神话、传说的表达方式及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根据本文特点,启发学生借助课文题目,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以整体感知能力。〈死海不死〉这个题目,很引起学生的举: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说是“不死”呢?同时,这个题目既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因此,抓题目导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有效的。
   2、通过默读、复述等形式,指导学生认认真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3、教学方法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讨论式。这篇课文内容不是很深,所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4、不安排预习,一课时完成。不安排预习,主要是考虑到课文的特点,这样做,便于学生借助文章题目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阅读《死海不死》一文,我不由被文章所具有的丰富的意蕴内容所吸引,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指导学生综观全文,理清文章的线索,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如何分清主次,安排,写成这篇科学小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理解文章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死海的资料,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
   (一)、导新课。
   (二)、整体感悟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辅肋。教师将全盘讲授变为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大大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学生从中纳出了要点。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课堂就会意趣横生,迭起,高效低耗,活力。
   (三)、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讨论质疑
  
   设计讨论质疑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力,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 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深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本文的讨论,可从突破重难点手,设计一些讨论材料。
   1、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2、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3、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4、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五)思维拓展:
   
  1、分析下列短语中加“”的字,是从什么角度来考虑的。(可先左右议论后举手回答, 教师作结)。
  “愚公不愚”:前一个“愚”是愚笨的意思,后一个“愚”从愚公移山具有远见卓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动众人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来考虑。
  ‘孤儿不孤”:前一个“孤”是无父母的意思,后一个“孤”从祖国处处有亲人,虽无父母却不乏照料,前程仍然远大的角度来考虑。 
  
  2、分析下列句子用的是确数还是约数,并指出其语法上的正误。
  a.我整整花了一小时左右才把这道题解出。(“一小时左右”是约数,所以用了“整整”互相矛盾。应掉‘“整整”二字。)
  b.原来生产这台机器要五千元,采用先进工艺制造降低了二千五百元,减少一倍。(是“确数”。但数字增加才用倍数,减少不能说几倍,只能说减少一半。)
  c.根据修改后的计划,生产效率,产量要超过原生产定额的百分之三十五。(是“确数”。百分数的运用要特别,本句应为“百分之一百三十五”,或掉“的”字,才无语病。)
  d.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江河之上。(是“约数”,无语病。)
  e.赵州桥大约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约数”,但“大约”与“左右”重复,应掉一词。)
  板书设计
  一、课文结构
  1.死海的特征
  (一)“死”海: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水边也寸草木生(列举事例)--谁能想到。
  (二)死海不“死”:,人不会被淹死。(典型事例)--令人。
  (三)传说:奴隶们投死海,安然无恙--大惊失色。 
  (四)海水浮力大的原因:“咸度很高”(列数据)。
  2.说明死海的成因
  (-)上帝惩罚人,大陆变死海(神话传说)。
  (二)死海成因:地形特点;化学成分;物理变化(列数据)。
  3.说明死海的变化
  (-)现状;吸引游客,治病不逊于温泉。
  (二)未来:死海真的要“死”:消失、干涸(列数据)。
  二、说明方法
  1.引用
  2.举事例
  3.列数据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4
《死海不死》mp3音频朗读
《死海不死》学案
《死海不死》教后反思
《死海不死》导学练
《死海不死》原文阅读
《死海不死》同步练习
《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教案及练习
《死海不死》教案3
《死海不死》教案2
《死海不死》教案1
《死海不死》ppt课件7
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死海不死》ppt课件6
《死海不死》ppt课件5
《死海不死》ppt课件4
《死海不死》ppt课件3
《死海不死》ppt课件2
《死海不死》ppt课件1
《死海不死》flash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