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5-10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科目:     姓名:      组别:        学案编号: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话题导入】 
     疲惫的面容、沙哑的声音、有力的挥手,温家宝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的形象定格成一幅永久的画面,它感动了世界,增强了四川人民和全国人们共抗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泼水节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给人们留下了温馨的回忆。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亲民总理爱人民,人民热爱好总理。“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是如何解读“仁人之心”的。  
第一学时 
【自主学习】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王语暴(yù)    (2)庶几(shù jǐ)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lè)(4)直好世俗之乐(zhǐ))(5)举首蹙頞(cù è)(6)羽旄之美(m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②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四、简要概括一、二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二、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① 
② 
③ 
三、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四、探究问题: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第二学时   
【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第三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放于琅琊(fǎng yá)      (2)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3) 睊睊( juàn) (4)慝(tè)(5)徵招(zhǐ sháo )       
三、归纳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遵海而南(遵:沿着。)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③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④民乃作慝  (慝:邪恶。) 
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②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四、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二、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感悟思考】 
一、模仿示例归纳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 ①暴未有以对也(连词,来。)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把) 
③以啮人,无愈之者 (表假设,如果)   ④无以,则王乎(同“已”,副词,停止)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连词,用来 )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介词,凭) 
见: ①庄暴见孟子 (拜见)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接见) 
③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④居有日,扁鹊复见 ( 进见) 
⑤诚恐见欺于秦(被)
直: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笔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 同“值”,价格)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二、分析思想内容; 
1、“王变乎色”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A )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D、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乐。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对其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孟子抓住齐王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B、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C、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敬仰他。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态度对比,很有说服力。 
三、翻译下面的文段。 
                             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说:)“国家君主选拔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可能要让地位卑下的超过尊贵的,原来疏远的超过亲近的,这种事难道可以不慎重吗?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贤德,这还不能肯定;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贤德,这也不能肯定;全国人民都说他贤德,这样可以进一步考察他;发现他确实是贤德,就可以重用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不贤德,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不贤德,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不贤德,这样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确实是不贤德,就应该及时撤换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该杀,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这样就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样就应该杀掉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全国人民杀掉他的。如果做到这样,您就可以作好人民的父母了。”                                                     【积累拓展】 
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请你根据下列的成语的释义,写出对应的成语及近义词和反义词。 
1、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该成语为(  洞察秋毫),其近义词为(洞若观火)。 
2、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该成语是(绰绰有余),其反义词为(入不敷出或捉襟见肘)。 
3、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该成语为( 杯水车薪),其反义词为( 绰绰有余)。 

【课后反思】

1、本课三则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采用对比手法可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 
  
  
2、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就业机会的政策,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政策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49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3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反思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44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高效导学案3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练习题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3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2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2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1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