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参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3-21


戏说阮籍《咏怀诗•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鸣弹琴”
失眠的有三种人:逃犯,相思病人,文人。
失眠的文人也有三种,第一种是做梦梦见自己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醒来再也睡不着的;第二种是由于种种原因被人骂得狗血喷头,顶风臭出几条街的;第三种则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指不定什么时候一句话说错,就要被劓掉、刖掉、腐掉、五马分尸掉或者凌迟处死掉的。阮籍属于第三种文人。
当时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知道是知道,但是知道你也不能说,还不能让司马氏觉得你说过什么、想说什么或者有可能会说什么。文人都有一个喜欢胡说八道的臭毛病,阮籍也不能例外,所以他整天都要用乙醇来麻醉自己舌头里那根躁动的神经,叫它不听使唤,以免惹祸上身。
睡不着就起来吧,可是起来干什么呢?曹操半夜起来会杀人,唐僧半夜起来会被漂亮妖精掳走,西门庆半夜起来做甚这里就不细表了。阮籍是哲学家、艺术家,起来之后会径直走到窗前的几案之前,坐下,抚琴。琴是文人们的至爱:平和、清淡、高远,适合抒情,也适合装饰,适合修身养性,也适合玩大尾巴狼。
“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清风,明月,多么干净的两个意象。可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诗人比蚂蚁还多,历朝历代诗人在历朝历代写下的诗比蚂蚁拉的屎还多,清风和明月被向往清风和明月的诗人们无数次地引用之后,居然变成了跟“我爱你”一样俗不可耐见多不怪的字眼,然人看到之后就会作呕、冒酸、肠痉挛、腹泻。
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月明风清的晚上,在清风明月尚未泛滥成灾的时候,正在抚琴的阮籍在窗前印出一句明月清风,便可以被称做是一件高尚、雅致、脱俗的事情。魏晋时的空气尚未被污染,月光比现在明亮数倍,从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也没有任何二氧化硫和甲醛的味道,放眼望窗外绿草茵茵蒹葭摇曳森林肃穆明月安详这样的环境最适合生产诗歌。
薄帏上涂满寒冷的月光,衣襟上拂过明澈的清风,在琴声的催化之下,阮籍觉得自己已经超脱了司马氏和曹魏之间那张交织着欲望和野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网,没有重量的灵魂从泥丸宫飘将出来,与造化万物融为了一体。看起来中国的文人都有一定的隐士情结,其实中国的文人骨子里全都不想做隐士,他们想做的是三公、九卿、帝王师。但文人是中国社会里命运最为多舛的一族,血雨腥风的环境令他们胆战心惊,只好自己骗自己说:我是高人,我不喜欢俗世的争斗,我不喜欢印绶和虎符,我喜欢清风明月,我喜欢做隐士。时间一长,也就忘了这是在自己骗自己,也就真的以为自己不食五谷杂粮鸡鸭鱼肉,看看月亮就不饿,灌口清风就不渴。不信你看那些发黄的诗集,总是写慷慨悲歌的诗人也许没写过山水田园,总是写山水田园的诗人却一定还写过慷慨悲歌。鲜有例外。虚伪。
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躲,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罪名杀死。
阮籍这家伙,算是躲得比较聪明的了。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独就孤独吧,像一只鸟独自飞在空空荡荡的大森林里,地面上树根下无数只狼的幽绿色的眼睛看着它,它不敢降落,却也没有气力去亲吻高天的云彩,于是就这么一直飞着,直到累死。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忧思独伤心。
文人都是多愁善感的,这是因为文人容易找到多愁善感的理由,也就是说,以文人的目光来看待不是文人的人,不是文人的人多少都有点没心没肺。
阮籍作过如下著名的行为艺术表演:喝着酒驾一辆破车行在凋敝的荒原上,也不管路通向哪里,就这么一直走向去,路穷尽了就嚎啕大哭,哭完了就擦把脸把车兜回去。这很有意味,形而下的路和形而上的路其实都是不通的,但是没有多少人真正清楚魏晋的时事政治,政客们依旧荒淫无度,文人们依旧扪虱谈玄,酒坊的生意日益兴隆,五石散的销量节节上升。谁都不明白阮籍的大哭,也许有人会不懂装懂的说他这也是一种名士风度,但内心深处一定也以为这是神经病的明显特征。阮籍其实是一个极为真诚的凡人,他觉得路没有了,希望没有了,于是就要狠狠的大哭一场。可是别人却不知道路况的危险,经常有人信马由缰掉下悬崖,而后来司马氏政权在北方胡人的攻击下,也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清 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这首诗是他全部咏怀诗的序曲,为其咏怀诗奠定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基调。统观全诗,诗的主人公从夜中不寐而披衣弹琴,看到月映薄帷,感到风动衣襟,再听到或想象到孤鸿翔鸟,诗人以情观景,以景衬情,正如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层层变幻,把那难言的忧思和愤懑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其抒情的一大特色。 
   


《咏怀》诗现存82首,是阮籍平生诗作的总题。由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末晋初时代,阮籍之诗大多隐晦曲折。
本诗是《咏怀》的第一首,近乎一首朦胧诗,它写了“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也写了自己不寐而弹琴,写了自己的“徘徊”“忧思”,但却没有指明或暗示其具体内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书法心曲的琴弦。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三四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结尾二句,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诗人只能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究竟是什么使诗人忧愁伤心,夜不能寐,诗中并没有明白说出,只是通过这个月下弹琴人坐卧不安的举动,和他所处的孤独凄凉的环境,使读者感到这个人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孤鸿”二句,好象是比喻,但是,是自比,还是比人,诗人也没有明确的暗示。这一切都让读者去体会,去联想。这种表现方法,是由于诗人身处魏晋易代之际,眼看着统治集团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使许多仁人志士受到了牵连和杀害,弄得朝野上下忧民忡忡,惶惶不可终日。为此,诗人感到极席的苦闷、彷徨、不满,但是又不敢明白地表露自己的民迹,因而在诗中采用比兴、寄托、象征手法,使诗中的形象含蓄隽永,而人寻味。 



痛苦时代的苦闷人生
——浅析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易代之际,是一个政治环境异常黑暗险恶,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的时期。司马氏集团为谋权篡位,排除异己,用武力屠戮政敌,屠戮之惨烈,为历代所罕见,以致当时“名士少有全者”。
而著名诗人,正始玄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正是身处在这一艰难的时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阮籍内心是孤独苦闷的,思想是矛盾的,但可贵的是其心境依然是清醒的。在《咏怀》第一首里,我们可以依稀地感受到他道出的这种忧郁悲伤的思绪: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此诗发端“夜中”两句,直接交代了诗人“不能寐” 的状态。在夜深人静之时,人们都已寂然入睡了。惟独诗人却面琴端坐,为什么呢?在当时这么一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时代,很明显,诗人是因为忧伤而无法入睡的。但纵使忧思万端,也只能由琴声倾诉,希望借此来排遣内心的忧思,此句凸现了诗人一个异于常人的忧患者的形象。
“薄帷”两句是景物描写:朗朗的明月,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微微的清风,也不时拂着诗人的衣襟。这些景物的描写都熔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句中的明月、清风、帷帐、衣襟,都是诗人身边的实景。其视线所至,触目都是忧愁和寂寥。在这里,诗人很好地将寂静凄清的景象与孤独苦闷的的情绪浑融一体。
“孤鸿”两句由室内转至户外,写旷野丛林,鸿号鸟鸣的凄凉景象。“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而“翔鸟”,又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句中一个“号”字,一个“鸣”字,仿佛在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又是一种孤独苦闷的影射。
最后一句由景物描写转为内心独白,承接前两句,写鸟徘徊于野外,人也徘徊于室内。同时也回应了篇首,回答了“夜中不能寐”的原因:夜色茫茫,徘徊月下,忧思不已,没有希望,没有慰藉,惟有寂寞悲伤。
全诗自始至终没有直接明言其“忧思”所在,但联系当时权臣擅政,腥血不已的时世,我们不难发现,诗人这种彻夜难寐、如怀汤火的焦虑、忧伤感,显然不是由于一时一事的原因,而是长期积淀的生命感受。在诗人的身上,它不仅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持久的生存状态,这便是一种糅合孤独、苦闷、失望、痛苦和焦虑的复杂情绪。理想的失落与现实的残酷导致其忧伤,社会的责任感又造就其焦虑。在阮籍的笔下,他尽情地倾诉出的“忧生之嗟”,乃是一种被压抑下生命的焦灼、恐惧、困惑与绝望之感。因此,《咏怀诗•夜中不能寐》不只是代表一个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所有具备正义感与良知文人。但所有这些深层的思绪,诗人均以浅近景语道出,读后让人觉得其意深长,有不尽的难言之隐,回味无穷。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阮籍《咏怀(其一) 》课文及鉴赏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练习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mp3音频朗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ppt课件4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学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导学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ppt课件3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flash课件1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2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1
咏怀(其一)ppt课件2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ppt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