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学实录
作者:zhangying99999  上传者:%u4f1a%u5458%u6ce8  日期:09-02-19


作者博客:http://www.x5dj.com/zhangying99999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我来听听]

  同学们,你们一定喜欢听侦探故事吧!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天,法国数学家格洛阿去找一个名叫鲁格的朋友,他住在一幢4层楼的公寓里,房间号是2楼9室。可是格洛阿却发现,房间里空荡荡的,询问了房东之后,他才知鲁格已被人杀死了,而且他父母刚刚寄来的钱也被偷走了。房东断定,凶手肯定就住在这幢公寓里,因为出事前后,他都在值班室里,没见有人进出公寓。房东又说,鲁格与他是同乡,他每次做馅饼时,总要分一点给他。出事的前夜,房东又给了他一块苹果馅的饼,他很高兴,可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鲁格就是握着那块饼死去的。

  “一个腹部受了重伤快要死去的人,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那一小块饼呢?”格洛阿想,“这可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他问房东:“3楼有几个房间?”

  “每层楼都是从1号到15号。”

  “好,你带我去看看。”格洛阿跟着房东走到了3楼,快到走廊的尽头的时候,他问:  “这个房间住的是谁?”

  “是一个叫米塞尔的人,爱赌钱,好喝酒,可馅饼却和他没关系。再说,他昨天已经搬走了。”

  “这个家伙就是杀人犯!”格洛阿大声地说:“被害人手里紧握着的苹果馅饼是一种暗示,也就是留下的犯人线索。馅饼英语叫PIE,而PIE在希腊语说是∏,这∏代表圆周率,是3.1416……和无限延续的数,一般是以3.14来计算。那块馅饼暗示的就是凶手住在3楼14号房间。他临死前想留下凶手的线索,想到那块没有吃完的馅饼,便紧紧地把它抓住不放。”

  格洛阿把自己的想法报告了警察局。根据这个线索,那个叫米塞尔的凶手终于落网。原来,他赌钱输红了眼,知道有人汇钱给鲁格,便起了谋财害命之心。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这个案子中,苹果馅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破这个案子的关键,格洛阿正是抓住了这一线索,顺藤摸瓜,才破了这一案子。可见,充分利用现场的蛛丝马迹为线索,是破案的一个好办法。

  这个案子对我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时候,要根据文章的中心选取材料。材料选好后,则要根据一定的线索,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这样,文章才能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才能更好地表达中心。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故事里,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了真经。“取经”就是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索,它将形形色色的人、神乃至妖和错综复杂的事件衔接起来,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文章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内容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线索就是串项链的彩线。没有线,珍珠就东一颗西一颗,四处飘零;而没有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记叙文中常见的记叙线索有: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叙了“男子汉”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为线索,写出了作者“总不大喜欢”——“不由得心中一动”——“产生了兴趣”——“愿意变成一只小蜜蜂”的心理发展轨迹,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歌颂了蜜蜂的辛勤,并借此来赞美象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农民;以某个事物为线索,如《枣核》,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位老华侨的爱国情怀;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再现了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的生活;另外,有的文章,还采用了两条线索交叉的方式,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暗线,写出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有一个学生写了《我的业余爱好——集邮》一文,它以集邮的过程为明线,以乡情亲情为暗线,双线并进,既写出了自身的爱好,又写出了蕴藏于作者心中的浓浓的思国、思乡、思亲之情,结构紧凑、绵密,主题也极有深度。

  在根据一定的线索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有关。无论是“人”是“物”还是“中心事件”,都必须与文章的内容有关,便于表达文章的主题。

  注意所写内容的层次性。譬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依次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这三个方面,从外到内,一层深一层,极富有层次感,从而为下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中心作好了铺垫。

  注意在记叙过程中的过渡、照应。《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头,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结尾,中间提到了“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这样,既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使全文浑然一体,严丝合缝,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我来读读]

感谢贫穷

  贫穷这个字眼,似乎总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到了七岁,我瘦得风能吹倒决不是夸张。面对一学期五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小的我。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父亲的请求感动了老师。就这样,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的跋涉,成了我平生最大的乐趣。小学毕业考试,我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着辍学的危险。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声中送我进校门。因为交不起住宿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来代替。北风呼号的冬季,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苗,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没有垫絮,我只好把一床旧棉被折成两半――一半垫底,一半做盖。偶尔听到屋外山顶上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我禁不住颤抖起来,赶紧蒙上被子。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贫穷的山村沸腾了。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00多元学费。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流着泪离开了家乡。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天地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援助”。我的父亲也惊奇我的经济来源。

  舞厅我不敢进,录像厅与我无缘,我仿佛超出了那个热闹喧嚣的世界。当然,图书馆又多了一个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的我。读书、写作、打工,这就是我大学的全部生活。

  “天道酬勤”。当我接过那张本科学位证书时,我的眼圈湿润了。我很庆幸在大学四年里,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羡慕的成绩。菁菁校园中,掌声时常为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响起,我生活在光环之中。

  当我穿着用稿费买来的球鞋寻觅工作时,我敲响了一家家条件苛刻的用人单位的大门。进门时一身自信,出门时满身轻松,我就这样潇洒地战胜了一个个“包装”潇洒的同龄人。当我毅然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他们都觉得不可理解。我说我喜欢那份清贫中的个人追求。

仔细回想过去的路,我时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围着。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我的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已经摆脱了贫困。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个字――“感谢贫穷‘来概括。在我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谢贫穷这所最好的学校,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跨过一道道山,追求应该追求的。

[我来想想]

  生: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文中的“我”太伟大了,对照一下自己,真让人感到惭愧。

  师: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文中的“我”家境贫困,从小到大,吃够了苦,可这也正是“贫穷”这所学校,培养了他独立自主的精神,锻炼了他顽强的意志,让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享受了到了花朵的芬芳,果实的甜蜜。

  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吧?

  师:对。看看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的内容很多。主要是追忆了作者的求学历程:上小学时,“发扬风格”推迟入学,每天往返十多里山路;读中学时,以桌椅代床,用旧棉被折成两半垫底;考上大学后,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还差一半,到大学后,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写作等等。另外,还写了作者大学毕业后的一些事。

  师:说得很好。这么多的内容,为什么不显得杂乱?

  生:因为它按照了时间顺序写。

  师:这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想想,其实在每一个阶段,可写的事情很多,写小学生活时,可写自己第一次到校上课的激动,也可写写学校的情况,接触到的老师等,但在本文中,这些内容都省略了。你来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生:这些内容跟“贫穷”都没关系啊!

  师:对,本文除了时间顺序外,还用一条线,将这些内容贯串在一起。因为贫穷,只能“推迟入学”;因为贫穷交不起住宿费,只能“以桌椅代床”;因为贫穷凑不齐学费,只能一边读书,一边打工……但同时,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摆脱了贫穷”,又对贫穷产生了“感激”……可见,“贫穷”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生:我明白了,开头“贫穷这个字眼,似乎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行文的线索,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师:不少记叙文都采用这种结构方式,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嘛!

  生:我知道了,以后在写文章时,要尽量把材料按一定的线索组织起来,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更好地表现中心。

[我来看看]

静静的阅览室

  静谧的夜晚,我踏着朦胧的月光走向学校阅览室。

  在这条路上,有人步伐匆匆,有人走得悠闲,我不徐不疾,边赏月边走。

  来到阅览室。同往常一样,这儿没有操场上的喧哗,没有教室里的哄闹,也没有走廊里的呼喊……一切那么静寂、神秘。

  我在安放着各种报刊的书架前来回走动,寻找着感兴趣的杂志,脚步很轻,很轻。窗外,只见温柔的月亮姑娘含情脉脉地微笑。室内,唯有轻轻的翻书声此起彼伏。

  拿了一本新出的《演讲和口才》,我踱步过去坐在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边。她正在看一本《读者》,神情专注,丝毫未觉察到我的到来。

  翻开杂志,我立刻被一个个新颖别致的栏目吸引,被一篇篇意义深刻的文章所牵动,我仿佛在和一位位高尚人士对话,又犹如与一个个有文采有思想的人进行探讨。当然,这是无声的,在心灵中进行。

  读完《面对批评》,我的思想得到了激励。生活中总会被人批评,但批评对我们有很大的裨益。面对批评,我的心里总不是滋味,也不注意如何真正虚心接受或委婉地提出异议。         这篇文章说得真好,让我懂了如何正确地对待批评,真是开卷有益。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心里如海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抬起头来,我深深地思索着,想起前几天对好友善意的批评很不理解,并用“你也不是如此”一语刺伤了她的心。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感到一阵内疚……

  突然发现身旁的女孩眼里充满了泪水。噢,她一定看了悲哀的故事,为主人公的遭遇潸然泪下,内心不平静。

  又听到前面一位男孩轻轻的情不自禁的笑声,他一定看到了什么幽默。

  瞧,那边还有两个女孩涨红了脸,“手势”争论着,大概看了什么文章后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啊,这不平静的静静的阅览室,我们成长的温床。

[我来说说]

本文写作者一次到阅览室夜读的情况,着重写自己和一些“读者”在静静的阅览室里的不平静的读书情况,写得较真切。但本文的缺陷也是较明显的。

生一:读了这篇文章,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散”!一篇不长的文章,竟分了12段,东拉西扯,让人觉得太松散了。

生二: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尽管作者的语言不错,力求有点诗情画意,但读起来还是乏味得很。

生三:也许作者在模仿散文,企图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可惜的是“形”散了,“神”也散了。

生一: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思路不清,常常是导致结构松散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如果要修改,应先要确立一条主线——静静的阅览室其实不平静,贯串全文始终, 使结构变得紧凑起来。

生二:对,把一些枝枝蔓蔓的东西去掉,还要减去不必要的分段,凡是可以合并的都应合起来。

生三:还应删去一些描写性的内容。既然是写阅览室,那么月光之类的描写,就完全是多余的,应把它去掉。

生一:若能在篇末点一下题,呼应开头,点明中心,就更好了。

修改稿:

静静的阅览室

静谧的夜晚,我踏着朦胧的月光走向学校阅览室。同往常一样,这儿坐满了人,但一片宁静,唯有轻轻的翻书声。

  从书架上拿了一本新出的《演讲和口才》,我走到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旁坐下。她正在看一本《读者》,神情专注,好像丝毫未觉察到我的到来。翻开杂志,我立刻被《面对批评》这篇文章吸引。生活中总会被人批评,批评对我们有很大的裨益。可是,以往面对批评,我的心里总不是滋味,也不知道如何真正虚心接受或委婉地提出异议。这篇文章说得真好:如果对方批评不对,切勿武断反击或假装接受,应保持冷静……如果批评正确,应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要是早点读到这篇文章,前几天就不会和好友发生冲突了。她善意地批评我,我却不但不理睬,反而用“你也不是如此”去刺伤了她。我感到一阵内疚。

我抬起头,突然发现身旁的女孩眼里充满了泪水。噢,这善良的女孩一定看了悲哀的故事,为主人公的遭遇潸然泪下。我又听到前面一位男孩轻轻的情不自禁的笑声,他一定看到了什么幽默风趣的内容。再看那边,两个女孩涨红了脸,用手势比划着,大概是读了什么文章在讨论吧。

啊,这静静的阅览室,其实不平静。每一个读者在这里神游书海,心潮起伏,获得成长的营养。

[我来试试]

一、片断练习:

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写一段文字。

例文:

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将近9点,屋外传来了清脆的车铃声——爸爸回来了。我不停地摸着手里那张缴费单,唉,家中欠了那么多的债,我怎么向爸爸开口呢?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毛巾和衣服拿给爸爸,他却放在一边,连忙从窗台上抓起一块抹布擦起他的车来。这辆车,带着爸爸“闯荡江湖”一年多了,风里来,雨里去,已经成了爸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磨磨蹭蹭地挨近爸爸,把学校发下的缴费单递给他。他把缴费单反复看了几遍,然后摸出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叹了一口气。屋里很静,爸爸的叹息声伴随着风雨声拖得很长。突然,烟头猛地一亮,爸爸倏地站了起来,走到车旁,用手拍了拍车座,轻轻地对我说了声:“睡吧!”

第二天课间,爸爸来了,掏出300元钱,让我交给老师。我疑惑了:“家里哪来的钱呢?”

  晚上,我回到家中,发觉少了什么,——“车”!爸爸的自行车呢?我一下子明白了:爸爸为了给我凑足学费,卖了他心爱的自行车。我鼻子一酸,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

简评:

  这段文字以“爸爸的自行车”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借“自行车”写深沉无私的父爱。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父亲如何喜爱他的自行车,为后文卖车做反衬蓄势,使父亲卖车显得不同凡响,从而更突出了父亲的爱;再如,写父亲反复看“缴费单”、“吸烟”,使后文父亲卖车显得合情合理,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全文训练:

哥哥上大学后

河南省杨店中学初二(2)班  王琼

  一张带着鲜红印章的录取通知书伴随着绿衣使者的到来,肯定了哥哥一千多个日夜的成绩。哥哥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大学生,家人、亲朋为之激动不已。一番热闹的庆贺之后,爸妈便开始为哥哥打点行装。

  临行前,家中的气氛似乎有些悲伤。妈嘱咐完了,爸又叮咛。可我,却高兴地拉着哥哥的手说:“放心上你的大学吧!你走后,我说拥有了一个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的小天地了!我可以一个人看‘奥运’实况转播,可以上学途中玩儿车技,不仅‘单甩手’,还要‘双甩手’,那可真够酷的,再也没人烦我了!”说到高兴处,我竟手舞足蹈起来。

  哥哥终于上大学走了。

  早晨,我慢悠悠地起床、刷牙、洗脸,心里觉得空落落的。以前,只要闹钟一响,我和哥哥就争先恐后地跳下床,冲到水管旁,抢着用水。自然,常常是我争了上游,哥哥总是让着我。

  上学途中,我独自骑着自行车,又想起哥哥以前时常说的话:“甭在马路上耍车技,什么‘单甩手’、‘双甩手’的,不小心就没了命!”

  放学回到家,照例先拿起《大河报》看个遍,只是少了哥哥对体坛赛事的“妙论”,对精彩美文的拍案叫绝,对腐败现象的愤愤不平……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

  夜晚,挑灯夜战,遇上难题,急得我抓耳挠腮,咬牙切齿地咒骂一番之后,不得不潜心推敲,细细琢磨。待问题解决时,不禁又自夸起来:“区区毛题,难不倒本公子!”想起从前,难题挡道,我就把它交给哥哥解决。这时,我心中自有几分羞愧。

  夜里,我一个人躺在宽大舒适的席梦思床上,辗转反侧,居然找不到最佳的睡觉姿势。唉,要是哥哥在该多好啊!迷蒙之中,我好像到了北京,见到了哥哥,乐得一蹦三尺高……

  时光流转,二十天过去了,我心中的失落感也越来越浓,越来越生。于是,我展开信纸,给哥哥写信:

“哥,在你走后的二十天里,我深深体会到,有些东西,只有失去的时候,才会倍觉它的珍贵。自从你上大学后……”

简评:

  本文写了“我”在“哥哥上大学之后”的感情的变化:从“高兴”到“失落”,这一线索贯串全文,行文井然有序,事多而不乱。语言生动,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产生共鸣。

三、作文训练:

  1、有付出就应有回报。社会、学校、家庭、他人也许为你(或他)付出过许多,你(或他)是怎样回报的;你(或他)也许为别人付出过许多,你(或他)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请以“回报”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感情真实健康,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2、以某一具体的事物为线索,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太空一日》课堂教学实录
《太空一日》课堂实录
《时间的印记》课堂实录
《最后一次讲演》课堂实录
《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堂实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堂实录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课堂实录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实录
《蜀相》课堂教学实录4
《背影》课堂实录3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节选)
《苏武传》课堂实录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
《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获奖课例)
《五石之瓠》课堂实录
《一着惊海天》教学实录
《渡荆门送别》课堂实录
《杞人忧天》课堂实录
《穿井得一人》课堂实录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5
《“飞天”凌空》教学实录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实录片段
《逢入京使》教学实录
《灯笼》教学实录片段
《灯笼》课堂教学实录
《过秦论》教学实录4
《回延安》课堂实录
《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3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案1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案3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ppt课件3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案2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三《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案1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ppt课件2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