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黛玉葬花》教案1
作者:韩维加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1-29


 黛玉葬花 
江苏省淮州中学 韩维加 
教学目的 
    一、结合高一已学的《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二、结合林冠夫的《黛玉葬花》和舒芜的《两次葬花》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想 
    先共同回忆《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有关情节,说说黛宝玉的性格及其关系。然后共同研读《黛玉葬花》,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最后结合两篇文章,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共同回忆《林黛玉进贾府》有关情节,说说《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以及宝玉的性格。 
(一)林黛玉 
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二)贾宝玉   
    结合注解理解《西江月》二词的深层含义,谈课文初步表现了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提示: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了”,“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过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 
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三)《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宝黛关系 
一见如故,心灵相通   
    提问:课文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表现了什么?   
    提示: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研读《黛玉葬花》,分析人物性格 
1、学生自读课文,试析黛玉性格(学生有声朗读) 
2、学生概述情节, 
3、说说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并说明理由(不少于100字) 

第二课时 

继续研读《黛玉葬花》,分析人物性格 
一、播放《黛玉葬花》视频导入 
二、《黛玉葬花》研读 
1、有关葬花的故事的由来(可不讲) 
说到葬花的故事的由来,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2、总述: 
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自怜的形象。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在红楼梦中是最经典的片段之一。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对这一段过目不忘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3、赏析《黛玉葬花吟》,分析人物性格 
黛玉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则是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是对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的哀叹,也有对生的依恋对死的恐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表达了内心的悲哀,怨愤地发泄、指控; 
解说: 
或许初时读来觉得全诗过于消极,处处流露出多愁善感心灵脆弱的封建小姐的自顾自怜,哀伤凄恻;可细细品来却不尽然。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对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的哀叹,也有对生的依恋对死的恐惧;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了内心的悲哀,怨愤地发泄、指控; 
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全诗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或许正在这里吧。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林黛玉无疑是全书最有灵气的人物。最能体现她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与生命意识的,莫过于她的《葬花吟》。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的整个精气、骨肉和血液熔铸而成,是林黛玉的“魂”。 
诗中反复出现的“花、鸟、人”三个形象,有其深意和联系。 
花虽质本洁却飘落无依,是黛玉的自喻。当“桃飘李飞”之时,“柳丝榆荚”总是正当青春年华,郁郁青青,它们无视桃李花的凋残飘零,自顾活得意气盎然,仿佛是林黛玉生活现实环境中,高洁的遭冷落、摧残、践踏,而鄙俗的却倍受青睐、宠爱的写照。 
而花鸟之魂正是人魂,“花魂鸟魂总难留”,表述的“人生寄一世,掩忽若飘尘”的漂泊感,犹如困扰黛玉的一条绳索,使她无法摆脱生命不得自由的焦虑和痛苦,走完极其短暂的一生。 
黛玉为花垒香冢,正是想为自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淖的堡垒,构建一个自我的世界,让其高洁有所皈依,不被污浊沾染。 
4、关于《葬花吟》的一些看法(听听而已,不讲也无所谓): 
《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chèn)。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5、探究:那么黛玉为何要写《葬花吟》?  
与黛玉同看《西厢》,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莺莺,这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  
碍于当时的礼教,也怕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有尊严的大家小姐,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  
黛玉毕竟是了解宝玉的,听了宝玉这样的表白,心里毕竟是喜欢的。所以宝玉刚一发誓,黛玉就“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词语,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黛玉同样引《西厢记》,就等于接受了宝玉的爱情表白。通过共阅《西厢》,宝黛爱情前进了一步,“朦胧度”有所减少。  
宝、黛的亲密已引起了“宝钗方面”的不安。王熙风毕竟精明,准备公开挑明此事,好使宝、黛二人不再好意思接近。对一个姑娘家随意说这种话,实际上是羞辱她: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如果仅限于此,还可理解为王熙凤之“诙谐”。但后来的话,就足以证明王熙风并非“诙谐”了。 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媳妇,少了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王熙风等于公开在嘲笑黛玉,在“揭露”黛玉的“目的”。王熙凤的意思就是,你林黛玉“人物儿,门第、根基、家私”都配不上宝玉,你还“作”什么“梦”呢?  
听了凤姐的话,林黛玉“抬身就走”。宝钗当然希望黛玉在此受奚落,赶忙叫“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走了倒没意思。”黛玉如果不走,宝钗当然觉得“很有意思。”  
赵姨娘与马道婆暗害宝玉,宝玉病刚好,黛玉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宝钗就望着黛玉“嗤”的一笑,惜春问她笑什么,宝钗道:  
“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度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宝钗是学风姐的话头,来继续奚落黛玉。黛玉何尝不知?指责她“只跟着风姐姐贫嘴烂舌的学。”这些表面看来都是“玩笑”,但玩笑的背后却有着“刀光剑影。”  
王熙凤这种不尊重黛玉的诙谐,深深刺伤了黛玉,再加上宝钗的“玩笑”,黛玉简直忍无可忍。当宝玉向着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时,黛玉就伤心得哭了。  
黛玉已经意识到了宝钗等人的“风刀霜剑”,但又苦于没有父母,无人作主。虽有外祖母,但一个女孩子家,是不好开口说这种事的。在贾母虽心向黛玉,却也不肯轻举妄动,恐遭到别人的反对,老太太先把宝玉的婚事“悬置”了起来。 宝钗往潇湘馆瞧黛玉,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就不好意思再进。正巧碰见一对大蝴蝶,宝钗就想扑住,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忽听亭子里有人说话,宝钗恐人嫌疑,故意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宝钗是否有意陷害黛玉,因作者没有细写,不好妄度。但耐人寻味的是,宝钗听到亭里人谈话时的一段想法:。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知道: 
1、宝钗与小红非常熟悉,她能单凭声音,就听出是“红儿”, 
2、宝钗很熟悉她的性格,知她“眼空心大”、“刁钻古怪”。  
小红是宝玉房中的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小丫头,宝玉本人见到她时,还不认识她,宝钗作为一个怡红院外的大小姐,为何对宝玉房中的小丫头也这般熟悉?其中奥妙,读者当能深思之。原以为宝钗只结交了袭人,看来大小丫头,凡与宝玉有关者,宝钗都下过功夫。遇到如此老谋深算的对手,林黛玉不一败涂地才是怪事呢!  
第二十八回元妃所赐之物独宝玉与宝钗一样,黛玉与迎春、探春、惜春一样。这件事对黛玉打击不小。元春是贾府的靠山,她的意见,比贾母的还权威。元妃居于深宫,对薛;林并不了解,省亲时,对二人一样夸赞,何以突然“态度鲜明”起来?这其中恐与其母王夫人的建议有很大关系。  
对于别人,这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对于黛玉,这可是个危险的信号。所以她对宝玉说:  
“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宝钗、王熙凤等人的冷眼冷语,加上又对宝玉的误解,父母姐弟皆无的孤独,礼教规范与爱情要求的冲突,促使黛玉益发感伤。这一切,便形成了催人泪下的《葬花吟》。当然,疾病的缠绕,生命短促的预感,也是黛玉创作此词的原因。  

第三课时 
结合林冠夫的《黛玉葬花》和舒芜的《两次葬花》加深对《红楼梦》高超艺术手法的理解 
一、学生自读、列出结构提纲并展示 
二、林冠夫的《黛玉葬花》 
1、否定前人关于“葬花”化用前人牵强附会之说 
2、与《灌园叟晚逢仙女》的“葬花”“浴花”相比较,认为《红楼梦》中的已发展成一段“具体而又符合人物性格”的情节。 
3、葬花之举是对林黛玉最富有表现力的行动。花即黛玉。 
三、舒芜的《两次葬花》 
《两次葬花》 第一次葬花 第二次葬花 
时间 三月中浣 芒种(四月二十六) 
花 桃花 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 
人 宝玉先来黛玉后来,二人一起葬花 黛玉先来独自葬了花,宝玉才来 
气氛 爱情小喜剧 完全沉浸在痛苦的悲剧气氛里 

原因及作用 通过小小的口角,相互信了爱情的表白和接受 
通过严重的吵架,相互作了进一步的剖白和交心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黛玉葬花》rm视频素材
《黛玉葬花》ppt课件1
《黛玉葬花》同步练习
《黛玉葬花》flash欣赏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