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2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06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一、作者简介: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也有一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推陈出新。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韩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活动家。在当时,韩愈是文坛上的领袖,他不仅自己提出理论,参与实践,而且极力推奖提携文学上的同道,如作《荐士诗》推荐孟郊,写状推荐张籍、樊宗师(《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写文为李贺打抱不平(《讳辩》)等。他自己也说交游很广,“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  (《与崔群书》),李翱则说他“颇亦好贤”,像“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答韩侍郎书》),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集团,他们在诗文两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代古文的发展道路。  

 

二、写作动机和主题:

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主题)

 

三、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3段),为许远辩诬,展示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性。(议论为主)

第一小层(第2段),辩“其畏死而降敌”。

作者先摆出了大敌当前,许远一心抗战,毫无个人私念的忠贞大度行为,即“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中间又假设同意诬者所言,而提出有力的反诘:“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后则指明当时的客观情境是人皆知已临死境(“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许远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了。从这样三个层次反复论证,彰显了许远忠勇坦荡、为国尽职的襟怀品行,也无可辩驳地澄清了许远“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的事实。

第二小层(第3段),辩睢阳之陷落不是他个人的过失。

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斋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小人之好议论”以下五句,承上启下。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朝廷官员中“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情况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充分提示并证明了,城失沦人敌手,是必然的后果,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相反,倒是那些按兵不动的懦夫奸臣,难道他们能够逃脱罪责吗?张巡、许远他们虽然战败了,却“守一城捍天下”,阻遏敌势,蔽遮江淮,是捍卫大唐统一的真正英雄。在铁的事实面前,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丑恶行径的实质:“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第三部分(第4、5段),展开对英雄人物南霁云和张巡的轶事的描写。(叙事为主)

第一小层(第4段)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

写南霁云乞援于贺兰进明,极为精彩。经作者精心剪裁,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如南霁云如何突出睢阳重围,后又如何进入等,全被略去,只围绕设宴一事选取了一些相关的细节,如贺兰进明之卑劣用心,南霁云之慷慨陈词,抽刀自断一指,一座人之感激泣下,以及出城后之一箭射浮图等,予以浓墨重彩的描绘,于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最后写张巡与南霁云的一番对话,亦极富有表现力,尤其是“云笑曰”三个字,既呼应上文,展现了南霁云的曲曲心事,又显示了他坚强无畏、视死如归的神情意态。

第二小层(第五段),主要补叙了张巡的几件轶事和许远、于嵩的情况。张巡读书之多、记忆力之惊人,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的神态,乃至他的一些外貌特征,如“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巡怒,须髯辄张”等。对许远的生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使张巡聪颖博学,才思过人,爱憎分明的形象须眉毕现,丰富、饱满,充实而有光辉。另外还补叙了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等,以及于嵩的有关轶事。

 

四、参考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在阅读家中的旧书,看到了李翰所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自称,写作这篇传也甚为详细周密,然而我尚为其有缺失而遗憾: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始末。

    许远虽然才干好像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其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将权柄交给张巡而自己甘处其下,毫无疑心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而死,成就了功业名望;睢阳城失陷后被叛军俘虏,和张巡之死只是时间先后不同罢了。两家子弟们才智低下,又未能全部理解两位父辈的心志,认为张巡是被杀害而许远是当了俘虏,怀疑许远因怕死而向叛贼投降。许远如果真的怕死的话,那他何苦守着睢阳城这一小块土地,吃其亲爱者的肉,凭借这些条件来与敌人对抗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叛军围困而坚守睢阳城之时,外部没有任何一点援助,他们所想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帝;而敌人告诉他们国家已灭亡,皇帝已不存在,许远看到援兵未到,而敌人越来越多,一定会认为敌人的话是真实的。外部没有可等待的援兵但他们还在拼死守城,杀人供士卒吃并且可吃之人也将尽,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了,许远的不怕死是再明白不过的了!哪有城被敌人攻破后其部下皆死,而他自己一个人蒙受愧耻而屈辱求活?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呀!而像许远这样的贤者会去做这样的事吗?

    制造流言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曾分段守卫睢阳城,睢阳城被攻破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段开始的。他们以此来责骂许远,这又和小孩子的见解没有区别。人在将死之时,他的内脏一定有先得病的地方;拉根绳子把它拉断,它一定有个断裂的地方:观者见到这种情况,就跟着责备许远,这也是不合乎情理。小人喜欢议论,不乐意成全别人的美名达到了如此的地步啊!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功业,如此明显,还免不了受小人的诽谤,那么其他人又该如何说呢!当巡、远二公起先守睢阳城时,哪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援救,当时就预先弃城逃跑?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是逃避到别的地方又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他们没有救兵而陷人绝境之时,率领着残余的伤病瘦弱的士兵,即使是想离开睢阳城也一定做不到了。张巡、许远二公精明练达,他们的谋划是十分周到的。他们坚持守卫一座睢阳城,等于是捍卫了整个天下,他们凭借越来越少的士兵,抗击一天比一天强大的敌军,作为江淮地区的屏障,遏止了叛军长驱南下的势头,大唐王朝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守的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绝不是少数;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睢阳城四周都有。世人不去追究、议论这些人,反而去责备巡、远二公死守危城,也可以看出这些人是把自己放在叛贼的一边,制造流言蜚语,帮助叛贼攻击张巡和许远。

    我曾经在汴州和徐州二府供职,多次往来于两府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祀。睢阳的老人还常常说起当年张巡、许远的事,说:南霁云到贺兰进明处去乞求救兵时,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声名威望和功绩都远在自己之上,不愿出兵相救。他又很喜欢南霁云的勇猛强壮,不接受南霁云求援请求,想强迫南霁云留下,他备办了佳肴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时,睢阳城里的人没有饭吃已经一个多月了。我纵然是想一个人吃,但道义上我不忍心;纵然让我勉强吃,我也咽不下去。”于是就拔出自己所佩带的刀砍断自己一节手指,鲜血淋漓,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惊,都被感动得流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最终也没有替自己出救兵的意思,就驰马而去,将要出城,抽出一支箭射向寺中的佛塔,射人塔上砖有半箭之深,说:“我回去破贼之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就是我这一决心的标志。”我在贞元年间到过泗州,船上的人们还用手指着这儿相互谈论。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叛军用刀威胁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就被牵到一边,将要被杀;叛军又来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大声呼喊南霁云说:“南八,男子汉大丈夫只有一死而已,千万不能被不义的叛贼所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是想将来有所作为,既然你说了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不屈而死。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从小就追随着张巡。等到张巡起兵,于嵩也经常在叛军的包围之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缘故,于嵩当初曾得到了临涣县尉的官职,他爱学习,无所不读。我当时年纪还小,只是粗略地问了一下张巡、许远的事,未能问得很仔细。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像神人。曾经见于嵩阅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读这本书?”于嵩说:“尚未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过三遍,就终身不忘。”于是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一字不差。于嵩十分惊讶,以为他偶然对这一卷熟悉,于是随便抽其他卷来试他,没有不是这样尽卷不错一字的。于嵩又在书架上拿其他书,试着问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毫无迟疑。于嵩跟随张巡很久,也没有见他经常读书。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立刻就写,从来不打草稿。初守睢阳城的时候,士卒多达万人,城中居民户也将近数万户,张巡凭借某次见面机会问过姓名的,此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时,胡须会竖立起来。到睢阳城失陷后,叛贼绑缚张巡等数十人坐在那里,将要杀戮他们,张巡起身环视四周,其他人见张巡站起来,有的站起来,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这是天命。”众人哭泣得不能仰起脸看张巡。张巡就刑时,面色不变,神态自若像平常一样。许远是一位宽厚仁慈的长者,其面貌如同其心,和张巡同年生,出生月日比张巡后,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贞元初年死于毫州和宋州之间。有人传说于嵩有田产在毫州和宋州之间,不法军人强行夺取并占有了这些田产,于嵩将要到州衙去提出诉讼,被不法军人所杀害。于嵩没有儿子。以上是张籍说的。

 

五、参考答案

一、答:命题意图:此题意在引起学生关注文章的几个表达层面。思考时注意文章叙述的几个层面:一是叙述张巡守城的事实;二是转叙他人对张巡、许运的看法;三是作者自己对许运的看法。

二、答:命题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因素对事件的发展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又能够影响和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粮食影响战争胜负,对此问题的处理方法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如许远、南霁云分析时可从这些方面人手。

三、命题意图:培养学生注重细节,揣摩语言的阅读习惯和从细微之处看人物精神的思维能力。

第四、五自然段的生动描写: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仔细阅读,体会不同人物在战争所表现的风貌,领会人物的“神”。

四、答案:

1.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2.通:完全;知:知晓,明白

3.数:计算;日:日子,时日

4.从:跟从;而:并且,递进

5.而:而且,并且,递进;且:将要

6.从:跟从;事:做事

7.往往:到处

8.感激:感动,激动

9.’时:当时;尚:还

10.读书:读过的书籍

11.颜:面容;色:颜色

 

六、精华赏读。

    1、融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笔法多变。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由于许远所受的诬蔑最重,在阐明一层层事理之后,不免有悲慨深长的抒情插笔。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一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第四、五段同为叙事,第四段情节紧张,气氛浓烈,语言激昂。第五段语言则显得自然而随意,节奏也比较舒缓。    、

    2、细节描写传神。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博文强记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3、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和衬托。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日:“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日:“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伺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七、相关资料

1、传记资料。

旧唐书·韩愈传(节录)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时华州刺史阎济美以公事停华阴令柳涧县务,俾摄掾曹。居数月,济美罢郡,出居公馆,涧遂讽百姓遮道索前年军顿役直。后刺史赵昌按得涧罪以闻,贬房州司马。愈因使过华,知其事,以为刺史相党,上疏理涧,留中不下。诏监察御史李宗爽按验,得涧赃状,再贬涧封溪尉。以愈妄论,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曰:(略)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略)

    初,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皆日:“郡西湫水有鳄鱼,卵而化,长数丈,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居数日,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砲一豚一羊,投之湫水,祝之曰: (略)。祝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数日,湫水尽涸,徙于旧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无鳄患。

    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改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以不台参,为御史中丞李绅所劾。愈不伏,言准敕仍不台参。绅、愈性皆褊僻,移刺往来,纷然不止,乃出绅为浙西观察使,愈亦罢尹为兵部侍郎。及绅面辞赴镇,泣涕陈叙。穆宗怜之,乃追制以绅为兵部侍郎,愈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日文。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乎,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将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

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旨,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多,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然时有恃才肆意,亦有整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撰碑以实之;李贺父名晋,不应进士,而愈为贺作《讳辩》,令举进士;又为《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甚纰缪者。

 

2、赏析与研究资料。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法宗元和二年(807),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睢阳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廷军队的给养主要依赖江淮地区。因此,坚守睢阳,对制止叛军南犯,保障给养由淮河、长江溯汉水进入唐军后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史家认为,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之功,不亚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用兵。

题中的张中丞即张巡,本来是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在雍丘(今河南杞县)等地抗战。至德二载(757)正月,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张巡守睢阳时,朝廷封其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故称张中丞。曾随他守睢阳的李翰写过一篇《张中丞传》,韩愈这篇文章是对《张中丞传》的阐发与补充,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

《后叙》的写作,有其现实料性。当时距张、许殉难虽已半个世纪,但由安史之乱开始的藩镇割据并未停息。社会的动荡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对张、许缺少公正的评价。唐宪宗即位后,以武力削藩,但不少人主张姑息,反对用兵。因此,本文的用意,不限于评价张、许,实际上是对专务姑息、为叛乱势力张目者的回击。

宋人张耒说:“韩退之穷文之变,每不循轨辙。” (《明道杂志》)本文忽而议论,忽而叙事,议论、叙事中又插入描写和抒情。除叙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事迹外,还牵涉到于嵩、张籍和作者自己。这样纷繁复杂的头绪和变化,可按由破到立的线索去把握。前三段先通过议论,破小人的污蔑,后两段通过补叙遗事,彰英雄之业绩。而从材料来源看,则是先据李翰《张巡传》所提供的事实,进行论辩,然后根据作者自己在汴、徐三府的见闻和张籍所提够的材料,补叙英雄遗事。   

笫一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作一些必要的交代。真正的议论是从第二段开始。张、许二人中,许远受诬更重,第二段便主要为许远辩诬。“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是对许远的总评。抓住最关键性的几件事,充分说明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的政治品质,同时又紧扣与张巡的关系,让人感到坚守危城,大义殉国,张、许是完全一致的,任何想把张、许二人分,从许远身上打开缺口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在这样的总评之后,再逐一辩诬,就有高屋建瓴之势。辩诬的第一层是驳畏死论。作者从两家子弟不能通晓父辈心志落笔。庸劣子弟之所以会如此,无非是受_霉掌流言蜚语的惑乱。当年张、许二人同生死共患难,而子弟互生是非,从这样令人痛心的事实,人们自然会想到恶语中伤者之可恨。辩诬的第二层,是驳所谓“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小人的这一攻击,好像抓到一点事实,较畏死论更为恶毒。回击时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文章以人死和绳断作比喻,用归谬法,指出其不达于理。随后发出感愤,斥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指向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非常能引起人的共鸣。

    在驳倒小人对许远的攻击后,第三段接着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先驳死守论,由申述不能弃城逆遁的原因,转入从正面论证拒守睢阳的重大意义。“守一城捍天下。。。。。。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把保卫睢阳,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死守论以及其他种种否定睢阳战役的谬论就统统破产了。作者那种反诘的语气,俨然是面对群小加以痛斥的口吻。在这样大义凛然地斥倒群小之后,便更掌握了主动。于是进一步抓住无可抵赖的事实,给对方以致命的一击。在睢阳将士艰难奋战时,周围弃城逃跑者,擅强兵坐视不救者,比比皆是。现在那些好议论者竟然放过这类人不提,反而责备张、许死守,究竟居心何在呢?作者尖锐地指出,这是站在叛乱者一边,有意制造谰言,帮助他们攻击爱国志士。这样一下子便揭穿了小人的阴险面目,使他们再也无法冒充正人君子。

    文章第四、五两段展开对英雄人物轶事的描写。第四段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乞师一节,把南霁云放在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功绩,而又企图强留霁云的尖锐矛盾环境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南霁云由不忍独食到断指、射塔,其言语行为被矛盾一步步推向前进,而他忠义、慷慨、愤激的表现也越来越震撼人心。围绕南霁云,除让贺兰进明从反面加以陪衬外,后面还有作者贞元中过泗州的补笔,不仅把传说坐实,而且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突然宕开一笔,更显得顿挫生姿,摇曳不尽。就义一节,将南霁云和张巡放在一起互相映衬,显示了两位英雄精神的契合。而张巡的忠义严肃,南霁云的临危不惧、慷慨爽朗,又各具个性。

    第五段补叙张巡的读书、就义,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以及于嵩的有关轶事。材料不像第四段那样集中完整,但作者娓娓道来,挥洒自如,不拘谨,不局促。人物的风神笑貌及其遭遇,便很自然地从笔端呈现出来,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四两段所叙述的都是李翰《张巡传》所未载的一些轶事。时隔五十年之后,这些轶事得来不易,而要将这些零碎的材料,一一围绕中心组织起来尤难。作者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文章里,读之毫无散漫、杂乱、游离之感。南霁云事,一方面是对张巡的衬托,是整个睢阳战役无数忠勇义烈事迹中的一例;另一方面,又是用事实进一步加强对“设淫辞助之攻”的小人的回击。南霁云乞师的对象,就是“擅强兵坐而观”的贺兰进明。“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不仅表现了南霁丢和睢阳将士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同时又对贺兰进明之流义正词严的斥责。与后面的射塔一样,都足以使群小震慑。第五段写张巡读书,记忆力过人,似乎与睢阳战役无关,但反映出英雄人物的品格和能力,与其文化修养是有密切关系的。特别是把他的记忆力,与在围城中跟士卒“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联系起来,就知其并非游离中心的闲笔。至于于嵩的轶事,乍看也似闲笔,但由于于嵩之死,可见盘踞在各处的武人是多么猖獗。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根源。把于嵩的不幸遭遇置于篇末,既让人于掩卷之时更想到张、许所蒙受的委屈,同时暗示了铲除大大小小的封建割据势力多么刻不容缓。这些遗闻轶事,似不甚经意地信手拈来,挥洒以出,却能围绕文章主线展开,神气流注,章法浑成,真不愧是大手笔。

    《(张中丞传)后叙》融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的确体现了韩文多变的特色。从前半议论到后半叙事,是一大变。就议论部分看,开头一段,寥寥数语,简直类乎日记或读书札记的写法。窘二段辨许远之诬,多用推论。由于许远所受的诬蔑太重,在阐明一层层事理之后,不免有悲慨深长肉抒情插笔。第三段虽然也是议论,但由于睢阳保卫战功勋卓著,有目共睹,所以话语蹈厉奋发,咄出逼人。像“守一城捍天下”一节,读之有“轩昂突起,如崇山峻岭,矗立天半” (吴闽生语)之感。

第四、五段同是叙事,第四段专叙南霁云,情节紧张,气氛浓烈,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激昂。第五段为了统合比较分散的材料,语言则显得自然而随意,节奏也较舒缓。这两段,文笔有拙朴处,有渲染处,有很带感情的叙述,有精细的描绘刻画。可见,在段与段之间,以及在语言、精神、境界等方面,确有多种变化。但这些变化绝非纷然杂陈的大杂烩,而是于多样之中仍见浑成统一。这除了组织结构之功外,还因为篇中有一种对张、许壮烈殉国而又蒙冤的悲剧感激荡于字里行间,成为统贯全篇的文气。第一、二段因张、许蒙冤未白,这种悲剧感处在被压抑的状态,故层层申辩,文气比较收敛。第三、四段由辩诬转入主动进攻和正面歌颂,悲剧感强烈地向外激射,文气也显出盛强凌轹之势。第五段则由高潮转入回旋和余波,悲剧感也化为悼念缅怀的情绪,文气随之显得委婉纡徐。由于全文自始至终带着这种悲剧感,所以虽变化多姿,却仍具有统一的基调。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张中丞传后叙》mp3音频朗读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题
《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3
《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2
《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2
《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1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和译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1
《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