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12 |
《红与黑》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十九世纪欧美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2、了解作家、学习作品并借此掌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教学难点与重点]
对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个人奋斗者形象进行理解和把握,并借此丰富、深化关于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作家简介]
法国作家司汤达
1783年1月23日,斯丹达尔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斯丹达尔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
1799年,斯丹达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两种力量、两种制度在整个欧洲的大搏斗。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斯丹达尔被“扫地出门”,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他在米兰期间,读书、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乐和美术,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的烧炭党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问世,从此开始他的写作生涯。
1821年,意大利的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斯丹达尔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离开米兰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写作,一面认真观察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对自己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终于写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使他成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斯丹达尔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写作背景]
《红与黑》虽然正式出版在1830年七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秩序在法国最终得到完全胜利的时候,但它却是写于1828—1829年,这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即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进行最后一次严重较量的时期。这时的法国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
在这之前四十年左右,发生了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世界史上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政体,摧毁了封建贵族土地所有制。此后,就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与新获得统治权的资产阶级之间反复的、激烈的搏斗,这种搏斗经过大革命高潮中的国内战争、经过拿破仑时期一直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持续了将近四十年之久,斗争的实质,从政治上来说,是哪一个阶级掌握统治权的问题,从经济关系上来说,则是哪一种所有制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这一场大搏斗的酷烈和范围的巨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整个欧洲都卷入了这场搏斗:早在大革命高潮中法国封建贵族阶级被推翻的时候,欧洲的君主国就支持法国被打倒的阶级,对法国革命进行了干涉,于是,法国的国内战争一开始就带有国际的背景和性质;当拿破仑在法国建立了强有力的军事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继续开辟道路的时期,斗争就进一步在全欧范围里进行,拿破仑与欧洲君主国多次反法联盟的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欧洲是共和制的欧洲还是哥萨克式的欧洲”的斗争。拿破仑1814年的失败,使历史发展出现了大的曲折,在大革命中被推翻的波旁王朝又在哥萨克的刺刀保护下回到了巴黎。尽管封建贵族阶级又恢复了政治统治权,但是他们面对着的却是一个“今非昔比”的法国,一个被大革命的风暴把全部封建主义的根基都彻底铲除了的法国。君主专制没有了,贵族教会过去占有的土地早在大革命中都被没收、分成小块卖给成百万自由农民了,从前是整个法国主人的波旁王朝,如今在君主立宪制的约束下会感到满意吗?过去享受种种特权的贵族阶级的残余,丧失了自己的天堂和所有制,不梦想再获得那一切吗?于是在1814—1830年这一个时期里,恢复君主专制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就成为王室—极端保王党、反动贵族的理想和纲领。既然封建阶级这一方要在法国完全恢复过去时代的政治秩序和所有制的秩序,而资产阶级这一方则要夺回政治统治权并要在法国建立资产阶级的秩序,这样,政权形式问题、所有制问题,就成为了这个时期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焦点,成为了历史是倒退还是绕过曲折继续前进的关键。
斯丹达尔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写出《红与黑》的。
[题目释义]
红色代表革命、军功和行伍生涯。
黑色代表教士的黑袍、教会和教士职业。
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当时正值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已成为过去。以前,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年轻人,尤其是并非贵族出生的年轻人可以参加革命的军队,凭着勇敢和手中的武器,建立军功出人头地,使自己威名远扬。但情随事迁,拿破仑失败,波旁王朝复辟,贵族卷土重来,他们与教会勾结,他们害怕再来一次革命,平民青年没有任何出路,只能披上黑袍,以教士职业为晋身之阶。这是一个个性和魄力受到压抑的时期,这是一个停滞、萎缩、丧失了活力的社会。我们的主人公朱利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
就像作家斯丹达尔自己说的“红意味着朱利安若生得早,他会是个士兵,然而他生不逢时,只好披上教袍,这就是黑。”
[前情介绍]
朱利安出身于小业主家庭,他聪颖过人,不满意自己低微的社会地位,一心想出人头地。他少年时期跟西朗神父学过神学,能背诵拉丁文《新约全书》,在19岁那年被选为维立叶尔市市长孩子们的家庭教师。在市长家,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轻蔑,朱利安决心占有市长夫人,他轻而易举地成功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雷纳尔夫人的关系变成了真正的爱情。事情败露后,朱利安不得不离开维立叶尔市,进了贝藏松神学院。
朱利安其实并不相信天主,他想当神父完全是看中这一职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在神学院,他俨然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并很快得到彼拉院长的赏识。神学院内部充满了勾心斗角的派系斗争,彼拉院长受到了排挤,他在离开神学院之前,把朱利安介绍给巴黎的权贵德·拉·木尔侯爵当秘书。朱利安的才干得到了侯爵的赏识,他甚至参与了保王党们的阴谋活动。与此同时,他开始与侯爵小姐马蒂尔德(玛特儿)谈恋爱,马蒂尔德对朱利安一往情深,这迫使侯爵同意他们结婚。为了使朱利安成为贵族,侯爵为朱利安捏造贵族身世,并封他以骠骑兵中尉头衔。眼看着朱利安步步高升,对他忌恨已久的敌人逼迫雷纳尔夫人写信告发了朱利安过去的行径。愤怒的朱利安回到维立叶尔市向他昔日的情人连开两枪,并因此被捕入狱。在监狱中,朱利安的平民意识觉醒了,他深知自己的犯罪不在于开枪,而在于想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突破等级界限。他拒绝上诉和忏悔,以示抗议。雷纳尔夫人抛弃了家庭来到巴黎,每天到监狱探望朱利安,他们的感情更深了。在朱利安被处死后不久,她因伤心过度而死。马蒂尔德则像她的一位祖先那样,亲手埋葬了爱人的头颅。
[文本解读]
1、阅读课文,把握故事梗概
课文节选了整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主人公朱利安走到了生命中的最后岁月。他被法庭判处死刑,关在地牢里。朱利安因为自己的软弱不会被人看出而感到安慰。第二天,他的父亲来看他,严厉的斥责他,而他以金钱来嘲弄他的父亲。等遣走父亲后,朱利安请两个苦役犯一起喝酒。两个苦役犯离开后,朱利安陷入沉思:社会到处是伪善和欺诈;法律是虚伪的;宗教是令人怀疑的,天主的名字被教师们所利用;我是伪善的,我曾经忘记了生活和爱情;现在我渴望爱情。朱利安睡了,醒后觉得自己坚强又果断。
本文重点记述了朱利安临行前的心理活动,即独自反思的内容。
2、课文主题探讨
切入点:根据朱利安的内心情感变化,分析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进而揭示主题。
问题1:阅读课文,在原文中找出表现朱利安感情的词汇。
要点:痛苦→伤心→厌恶→忧郁→轻蔑→孤独→坚强
问题2:是什么引起了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要点:
痛苦——自尊的个性
在文章的开始,朱利安为自己的软弱感到痛苦。为在父亲面前表现出软弱的一面而感到愤怒。“朱利安忍不住哭出来了。‘多么不恰当的软弱啊!’他愤怒的自语道”
深究这种痛苦并不是来自死亡本身,而是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如果今天早上,当死亡在我看来是那样丑恶的时候,有人通知我要执行死刑,观众的眼睛会像无数的刺针,也许我的姿态有点不自然,像一个胆小的狂妄之徒初进客厅一样。要是在这些外省人中有几个人头脑清醒地话,他们会猜出我的软弱……但不会有人看出我的软弱。’他感到他的不幸已经减轻了许多。‘我此刻是个懦夫,’他唱歌似的说道,‘可是不会有人知道。’”由此可见,在死之前,朱利安所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害怕自己的软弱被发现。这体现了朱利安自尊的一面。
伤心——贪婪的父亲
对父亲的来访,朱利安的整体感觉是伤心。“‘这就是所谓的父爱!’当朱利安最后只是一个人的时候,他伤心的说道。”朱利安的父亲是一个无情且贪婪的人。面对将死的儿子父亲给与的不是安慰,而是与儿子算了一笔帐,老木匠迫切希望能拿到这笔钱……如果您愿像一个好的信徒那样死去,您就应当偿清您的债务。还有我替您垫付的膳食费和教育费,您还没有想到呢……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亲情,而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忧郁——欺骗的社会
朱利安意识到社会的假象,巴黎客厅里坐满了像他父亲一样的正人君子。社会到处充满了不公正的现象。客厅里的那些人,一旦当了陪审团,就可以洋洋得意的把一个因为饿得快要发昏而偷了一副银餐具的人判处死刑!但如果有一个法庭,审问的是关于内阁大臣的职位的争夺问题,我们那些客厅里的诚实人所犯的罪,会和这两个苦行犯因吃饭问题所犯的罪一样了……
这种欺骗最集中在法律上,道貌岸然的法官,虚伪的法律,到处都是骗子和对社会的危害。我们所尊敬的那些人,不过是些没有被人当场揭穿而获得幸运的骗子罢了。社会派来攻击我的那个原告,就是由于做了一件肮脏的事而发财的。我犯了杀人罪,对我的判决是公正的,但是除了没有杀人以外,那个判我死刑的瓦勒诺对社会的危害却要超过我一百倍。朱利安对这种人极端蔑视,认为他们的钱已经拿到手了,一切的荣誉也都堆积在他们身上,而我呢,我有的却是心灵的高贵。这时朱利安已经开始将自己与社会上的那些人开始分割开来。
厌恶——伪善的人
朱利安进一步由个体想到了一般,由个人现象上升到人类整体。我爱过真理……现在真理又在哪里呢?……到处都是伪善,至少也是欺诈,甚至最有德行、最伟大的人都不例外。……是的,人绝对不可以相信人。
至此,朱利安已在反思中彻底对人类失望。这也是对社会的自我背弃。并意识到自己也是伪善的。我是伪善的,就像旁边有人在窃听我。
轻蔑——肮脏的宗教
在西方人的灵魂孤独的时候,会寻求宗教的帮助。我的软弱的心从那些花玻璃窗上去想象一个教士……我的灵魂会理解他,因为我的灵魂需要他……但我所找到的却是一个头发肮脏的坏蛋。在这样的教士口中,天主是一个气量狭小的、残酷的、充满复仇情绪的暴君。朱利安看透了宗教的本质,精神失去了支柱,于是他感到孤独。
孤独——渴望爱情
朱利安开始探寻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我只剩下很少的日子,我竟忘记了生活和爱情。……再给我五年的生命,让我和德·雷纳尔夫人生活在一起吧。朱利安的内心真实追求,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不是名声,而是爱情与幸福。朱利安终于找回了自己,他不失为一个真实的人。
坚强——真实的人
最后,朱利安变得坚强、果断起来。这是因为在经过反思后,他对自己与社会都有了很清楚地认识,他看清了他一心要追求的社会的真正面目,这让他厌恶;他也终于能正视自己的内心真实,这让他渴望。这时的死亡已经不能再让他软弱了。
3、人物形象分析
课文中的朱利安是一个敏感自尊、好学善思的外省平民青年。他感情丰富而缺少起码的父爱,渴望爱情而自私的伤害了所爱之人,善于思考而敌视、诅咒当时的社会、宗教、法律等各个方面,被判死刑时年仅23岁。在文章中,我们看出朱利安有着满腔的怒火,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虽然也曾伪装、妥协、投靠过,但是他那纯洁的天性、自尊的反抗精神仍然没有泯灭。
4、深入探究、讨论
假设:这时法庭给朱利安一个活下去的机会,条件是要向法庭和教会作出公开忏悔,你认为朱利安会如何做?
附:朱利安在法庭上的陈词
先生们,我本来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抗他的卑贱命运的农民。
我对你们不求任何宽恕,也不抱任何幻想,我看到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轻而动恻隐之心,你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个阶级的年轻人,因为他们虽出身卑贱,贫穷,但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跻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中。这就是我的罪行,而惩罚也更加严厉,先生们我在陪审团的座位上看不到一个富裕起来的农民,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愤怒的资产者。
——朱利安
5、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6、作业:思考并领悟
作为一名试图改变命运的奋斗者,朱利安最终选择了死亡。有人认为他是失败者,而作者却认为他是“少数幸福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模拟试题】
1、找出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
A. 嫉妒(jì) 钥匙(yuè) 悭吝(qiān) 可憎(zēng)
B. 怯懦 (qiè) 膳食(shàn) 自卑(bēi) 无稽之谈(jī)
C. 枯竭(jié) 轻蔑(miè) 狭小(xiá) 地窖(jiào)
D. 狞笑(níng) 蜉蝣(fú) 诅咒(zǔ) 巢穴(xué)
2、找出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
A. 嘲弄 镇静 暧昧 出人投地
B. 解剖 懊悔 斥责 不遗余力
C. 惯犯 肮脏 秘诀 洋洋得意
D. 保障 深邃 募捐 无稽之谈
3、找出下列选项中标点有误的一项
A. 这些蚂蚁中最有哲学头脑的永远也不会了解这个巨大而可怕的黑东西——猎人的靴子,怎么一下子用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冲进了它们的巢穴。
B. 我爱过真理……现在真理又在哪里呢?
C. “我变得疯狂而且不公正了,”朱利安拍着自己的额头自言自语道:“我此刻在地牢里是孤独的”
D. 他像靡非斯特那样狞笑起来:“讨论这些大问题是多么愚蠢呵!”
4、找出下列选项中成语用错的一项
A. 世界上没有自然法,这句话不过是无稽之谈。
B. 这里就是一位将来大家都相信的见证人,他将夸夸其谈地向维利埃的居民证明,我在死亡面前表现得多么软弱。
C. 客厅里的那些人,一旦当了陪审团,就可以洋洋得意的把一个因为饿得快要发昏而偷了一副银餐具的人判处死刑!
D. 我们彼此差不多都是不遗余力的互相损害。
课内阅读
第二天有一件更不愉快的事等待着他。很久以来,他的父亲便说要来看他,不料这一天,朱利安还未醒来,那位满头白发的老木匠已经在地牢里了。
朱利安觉得自己很软弱,他期待着最不愉快的斥责。好像为了加重他的痛苦感觉,那天早上,他竟然对他不爱他的父亲感到非常 A 。
“命运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处在一起,”在关钥匙的人稍微打扫一下地牢时,朱利安暗想道,“我们彼此都是差不多都是不遗余力的互相损害。他在我死亡的时候还要给我一次最后的打击。”
等到没有别人在场时,这位老人严厉的斥责就开始了。
朱利安忍不住哭出来了。“多么不恰当的软弱啊!”他 B
的自语道,“他将到处向人夸大我的缺乏勇气,这对瓦勒诺之流和所有统治韦里埃的最平庸的伪善者来说,又将是一个多么大的胜利啊!他们这种人在法国地位很高,他们拥有社会上的一切利益。到现在为止,至少我可以对我自己说:他们的钱已经拿到手了,一切的荣誉也都堆积在他们身上,而我呢,我有的却是心灵的高贵。”
“这里就是一位将来大家都相信的见证人,他将夸大其词的向韦利埃的居民证明,我在死亡面前表现得多么软弱!我将在这次众所周知的考验中成为一个懦夫了!”
朱利安快要陷入 C 的境地。他不知道怎样才能遣走他的父亲。要做到假装而能骗过这个精明的老头,那在当时是超出他的能力的。
他迅速考虑到一切可能的办法。
“我有积蓄!”他忽然叫了出来。
这句天才的话立刻改变了老人的神色和朱利安的地位。
“我应该怎样处理呢?”朱利安比较 D 的继续说道。这句话的效果使他完全摆脱了自卑感。
老木匠迫切希望能拿到这笔钱,而朱利安则想留一部分给他的哥哥们。他 E 的谈了很久。朱利安现在可以嘲弄他了。
“好吧!关于我的遗嘱,天主已经给了我启示。我给我的哥哥每人一千法郎,其余的都归您。”
“好得很。”老人说道,“其余的应当归我,既然天主赐恩感动了您的心,如果您愿向一个好的信徒那样死去,您就应当偿还您的债务。还有我替您垫付的膳食费和教育费,您还没有想到呢……”
“这就是所谓的父爱!”当朱利安最后一个人的时候,他 F 的说道。
5、在文章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A B C
D E F
6、细读文章,揣摩语言,回答问题
(1)很久以来,他的父亲便说要来看他,不料这一天,朱利安还未醒来,那位满头白发的老木匠已经在地牢里了。
问:这句话说明了朱利安父子怎样的感情?
(2)等到没有别人在场时,这位老人严厉的斥责就开始了。
问:加点的文字表明“老人”怎样的性格特点?设想“斥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依据本文,具体谈谈朱利安对宗教的认识。
【试题答案】
1. A 2. A 3. C 4. B
5. A.懊悔 B. 愤怒 C. 绝望 D. 平静 E. 兴致勃勃 F. 伤心
6. (1)朱利安的父亲对他没有什么父子感情,在儿子入狱判刑后迟迟不去探望;他对父亲也不抱希望,虽然他渴望得到父爱
(2)表明朱利安的父亲是很理智、冷静、好面子的人。
斥责的内容应该是:你给我丢人了,我白白养活了你,你欠我太多,你从来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7. 略
【励志故事】
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
威廉·科贝特辞掉了报社的工作,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鸿篇巨制”却一直写不出来,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地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朋友听了后,对他说:“咱们走路去我家好吗?”“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几个小时吧……”朋友见他退缩,便改口说:“那咱们就到前面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带他到射击游艺场观看射击,到动物园观看猴子。他们走走停停,不知不觉,竟走到了朋友的家里。几个小时走下来,他们都没有一点疲惫的感觉。在朋友家里,威廉·科贝特听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席话:“今天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无论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也要学会轻松地走路。只有这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你才不会感到烦闷,才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倒。”
就是这番话,改变了威廉·科贝特的创作态度。他不再把创作看作一件苦差事,而是在轻松的创作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创作的快乐。不知不觉间,他写出了《莫德》《交际》等一系列名篇佳作,成为美国一位知名的专栏作家。
[寄语]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数十年之后的变化,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其间的过程,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快乐的心态去完成呢?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