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4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9-29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3、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教学方法】
启发点拨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 
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翟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从奉节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长江。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止。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从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组成。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秭归县香溪河至宜昌市南津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西陵峡中景观甚多,著名的有黄牛峡、黄陵庙、三峡工程、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屈原祠等等。 

自古以来,写三峡的文字就很多,同学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不少。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李白的《秋浦歌》、《朝辞白帝城》等等。要在众多的名文俊笔中写出脱俗的文字来,不费踌躇是不行的。正是这样,《过万重山漫想》是独辟蹊径的,以三峡为踪,情随景迁,景随情变,\'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通过\'漫想\',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勇于开拓的志士仁人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在写作中,作者打开视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驰骋,其思路纵贯古今,气势非凡,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二、指导阅读
(一). 生字生词的识记,相关文化知识积累 
如\'以敝帚画西施\'、\'志\'、\'欹\'、\'洪荒\'、\'注\'、\'不盈不溢\'、\'摧山坼(chè)地\'、\'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等。这样的内容不少,都可借助文中的注释或查工具书完成。 

(二). 找出联结上下文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本文题为\'漫想\',实际上\'漫\'而有序,作者十分注意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通过想象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在自读时,我们找出这方面的语言标志,会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 抓住起联结作用的关键语句 
如\'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面对这奇景\'、\'第一个\'、\'既然有第一个\'、\'那个时候\'、\'再想下去\'、\'那时候\'、\'船已经穿过三峡\'等等。通过这些语句,我们会发现,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 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线索是什么?
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三、小结课文
四、作业布置
1、本文线索是什么?
2、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1、本文线索
本文线索,一是紧紧扣住一个\'过\'字。从船\'出了夔门\'写起,直到\'船已经穿过三峡\'结束,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二是紧扣\'漫想\'二字,不断拓展时空内涵。
2.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阅读时,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交代行文的起因:\'第一次\'面对早已神往的\'奇景\',\'漫想\'由此开端。 

第二部分,\'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展开\'漫想\'。 

第三部分,\'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回到现实,歌颂当代人民的开拓精神。结束\'漫想\',回应开头。 

3、 
在安排文章的行文结构上,作者是独具匠心的。如在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作者用了设问的手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通过这一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文章的渊深之境:三峡那么高,那么险,谁过去?怎么过?一个人能过?还是许多人生生不息地过?所谓微言大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而此文给了读者巧妙的回答。那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只需要\'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在\'漫想\'中,作者把古代与现在,把虚景与实景联系起来,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热火朝天的祖国建设。从而把读者引向了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 

4、再从行文上看,文章穿插有致,能巧妙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切换。文章从\'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写起,一直写到应当怎样做为止。然后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然后又一笔荡开:\'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二、小结课文
三、作业布置
思考:
1、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
2、 文章的景物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3、 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时
一、作业检查
二、自读点拨 
(一). 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 
\'过万重山\',本于李白的《朝辞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一个伏笔。 

(二). 文章的景物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文中有关三峡景物的直接描写不多,比较集中的是第二段。\'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这段文字写\'夔门\'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第一次穿过地莫名的惊喜。瞿塘峡(亦称夔峡)气势磅礴,险峰对峙,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但却\'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峡中江流澎湃,涛声雷鸣,号称\'天下雄关\',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山势之外,瞿塘水势亦\'雄\',它\'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对瞿塘峡的山水之\'雄\',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第一次面对如此险绝的山势,作者说\'忽然落进一个天地\'实在贴切不过:一是景色变换的突然,二是奇观纷至沓来,三是兴奋不已,触发了无限遐思。 

从章法上讲,这段景物描写是\'漫想\'的必不可少的铺垫。 
(三). 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文章里多处用\'三峡\'一词,但是细究起来,含义却有所不同。 
1、如\'第一次穿过三峡\'、\'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具体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开辟出来的一条道(水)路。 

3、\'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里的\'三峡\',已与作者对人类宏伟业绩的联想浑然一体。 

4、\'在新长征中,在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此时此刻正有多少\'葛洲坝\'在兴建,有多少新的\'三峡\'待穿过啊!而且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在前头,那\'三峡\',也许高得顶住月亮,长得环绕地球。于是,我看见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挺立起来。他们抖掉昨天的恶梦,瞩望明日的晨光;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正在向着当今和未来的无量数新的\'三峡\'进军。\'显然这里的\'三峡\'指的是人类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和各种未知的困难。 

(四). 本文赞美了什么精神?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写的\'万重山\'即三峡,含义比较丰富。每一层含义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相同,即无论是具体的\'三峡\'还是比喻的\'三峡\',都与困难有关。江水凿开三峡,要经历千难万险,第一个经过三峡的人要经过千难万险,今天虽然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但是要建设和实现自己的美好蓝图,也要经历千难万险。这是一个颠破不灭的真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困难都被人类克服了,因而显示出人类在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方面的伟大功绩。但是这些功绩却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相反,它显示了人类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克服困难意志坚定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文章中这样的句子较多,应当引起注意。 

三、巩固练习 
(一).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他已经穿过三峡,试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 
2.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 
3. 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到这样的喜悦? 
(二).读一读苏轼《滟滪堆赋》,看看课文与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天下之至信1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2。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3。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4。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5,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6。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7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8;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虺震悼9,尽力以与石斗。勃10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当道鉤援11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12。 
[滟滪堆,俗称燕窝石,在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为长江三峡著名险滩。因它是耸立江心的一块巨石,阻扼西来之水,故使江水奔腾暴怒,造成船行之险。此堆今已被炸毁。] 

注释: 
1 至信,最可信。 
2 意思是无论江河多大,大海多深,都可以任人们去想象。 
3 意思是水的形状由其他物体的形状决定,因而形态千变万化,自有它的道理。 
4 这句的意思是说,水一旦发怒,会令人感到恐惧,但它也受周围事物的控制。 
5 山石高大的样子。这里指瞿塘中的礁石滟滪堆很险峻。 
6 固有它的道理。 
7 未尝龃龉,龃龉,音jǔyǔ,原指意见不合,这里指没有什么阻碍。 
8 意思是力量巨大,无可阻挡。 
9 喧虺震悼,指水击声很大。虺,音huǐ,虺虺,打雷的声音。 
10 勃,气势盛大的样子。 
11 鉤援,鉤,音gōu,鉤援,古代攻城用的器具。钩着城壁,援引而上。这里作动词。 
12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本来就有因为安稳而生变化,也有因为(用,因为)危难而寻求安稳的道理。从这个道理就足可以知道事物存在的本性是什么。 

(三).课下收集并研读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的有关人文历史知识。 
答案提示 
(一). 
1.一种经过自己的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喜悦。 
2.指的是今人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成功的喜悦。 
3.一是通过漫想,二是通过对人们建设和改造三峡的豪迈壮志的观察。 
(二). 
课文主要是借写景抒发对那些具有开拓精神的人的赞美。而苏轼的文章在于阐发世事\'有以安而生变,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 

四、小结课文
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了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作者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又是著名的诗人、杂文家,他的语文修养很高。反映在此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既十分重视文学形象的塑造,又十分重视语言表达的效果。 

2、学习本文,重点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这篇文章以三峡为线索,借想象和联想歌颂了历史上那些具有开拓精神的人物。但是这种歌颂又并非是直来直去的,而是在作者思路的纵横驰骋中一步一步实现的。因此表现在文章结构上,则给人抑扬顿挫、大开大合的感觉。 

3、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它显示了人类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克服困难意志坚定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三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过万重山漫想》复习练习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37页)
《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9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8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5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4
《过万重山漫想》mp3音频朗读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稿
《过万重山漫想》练习题
刘征《过万重山漫想》原文阅读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3
《过万重山漫想》参考资料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7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6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5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3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1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2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