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下(初一下) >>单元练习 >>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练习(AB卷)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4-08


第五单元·单元练习

 

A卷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23分)

1.选出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gèn)古       透(tī      (lǚ)

B.吞(sì        (kǎi)甲     (zhù)立

C.粗(guǎng)     (xián)窗    (gàn)

D.圆(tuǒ)       (hàng)    游(áo)

2.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吞噬:吞食。

B.雀跃:像小鸟那样跳来跳去,形容高兴的样子。

C.沧海桑田:无际的大海和富饶的田野。

D.溃退:(军队)被打垮而退却。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2分)

   

A.他得意之余,尽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

B.如果你走到悬涯跟前,一定会有心惊胆颤的恐惧。

C.她紧紧地抿住嘴唇,努力克制着,不让泪水流出来。

D.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赢得最后的胜利。

4.下列没有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2分)

   

A.不一会儿,狂风的呼啸声仿佛变成千万只野兽在怒吼。

B.虽然刚进入夜晚,但夜幕已将大草原罩得严严实实,严寒仿佛把天地间的一切都冰成了坚冰。

C.海水剧烈地翻起雪白的浪花,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

D.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奔腾不停的波涛。

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就是指消息。如《决战太空》。

B.《三个太阳》是一篇以第三人称写的记叙文,记叙了“她”考察南极前后的经历。

C.一则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D.《录音新闻》是一则现场报道,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

6.新闻常识填空。

1)新闻又叫消息,它是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消息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其中________有时可省略。(6分)

2)导语是新闻开头的一段话或一句话,它的特点是概述________。(2分)

3)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________说话,不同的是,通讯的内容比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讯的时效性不

及消息,但可以有________。(5分)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2日)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4)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军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7.用“‖”在下面序号间,隔开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然后用“│”划出主体部分的层次。(3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8.第(2)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原因是第(2)句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军渡江情况相□□。(1分)

9.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分)

10.文中第________句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1分)

11.第(12)句中加粗的“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意味。(2分)

12.第(9)句中“南京”一词,为什么不宜改为“蒋介石政府”?(3分)

(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新华社香港7月1日凌晨电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③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④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⑤这一庄严宣告在大会堂4000多位中外嘉宾中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13.第①段由电头和________组成。文中画线字“凌晨电”说明这篇新闻具有________的特点。(2分)

14.第①段特意点明“1997年7月1日零点”,这是因为________。(2分)

15.第②、③段写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的________、________和“瞬间”。(2分)

16.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2分)

17.第④段中讲述了江泽民的讲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18.第⑤段中两个“传向”回应上文的“________”一词,高度概括了这一盛事在国内外的影响。(1分)

(三)

“和平”号成功坠毁

中央电视台3月23日消息  ①莫斯科时间今天9时0分12秒(北京时间14时0分12秒),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  A  (宣布、宣告),“和平”号所有残片已成功、安全地坠入预定的南太平洋海域。至此,坠毁“和平”号的工作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②莫斯科时间8时44分04秒(北京时间________),“和平”号进入稠密大气层。在与大气层猛烈摩擦的过程中,“和平”号燃起熊熊大火。莫斯科时间8时59分49秒(北京时间13时59分49秒),“和平”号第一批碎块安全坠入南纬44.4度、西经150.0度的南太平洋海域,位于新西兰与南美洲之间。23秒后,莫斯科时间9时0分12秒(北京时间14时0分12秒),“和平”号的1500多块残片坠入了指定海域。

③“和平”号的坠毁过程都是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从莫斯科时间今天凌晨3时31分59秒(北京时间8时31分59秒)开始,控制中心分别向“和平”号发出三次制动信号。从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向“和平”号发出第一次制动信息到“和平”号  B  (坠毁、坠落),前后不到6个小时。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平”号最后以这种干净利索的方式结束了它光辉的C  (一生、一身)。

④“和平”号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第九座空间站,也是迄今体积最大、应用技术最先进、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⑤在太空飞行的15年间,“和平”号共接纳了28个长期基本考察组和30个国际考察组,共108名来自12个国家及欧洲航天局的宇航员。这些宇航员共完成了20多个科研计划和2.2万项科学实验。通过这些计划和  D  (实验、试验),人类熟练掌握了太空舱建造、发射和对接技术、太空行走技术、太空生命保障技术,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航天医学、生物工程学、天体物理学和天文学。

⑥人类在“和平”号上所获得的丰厚知识财富将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未来的星际载人航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平”号的15年风雨历程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和平”号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19.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部分。(3分)

20.这则消息的第②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2分)

21.结合课文,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入的时间是________。(1分)

22.在序号处填入适当的词语。(4分)

A处:________                B处:________

C处:________                D处:________

23.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平”号最后以这种干净利索的方式结束了它光辉的________。

课文是如何说明“和平”号“光辉的________”的?(3分)

三、作文。(40分)

24.题目:我的________老师

要求:①用一个词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③必须写初中的老师,要有真情实感。

 

B卷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21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4分)

古(                             

甲(            立(             蹁跹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他完全知道这件事应该不应该做?

B.她问我想吃什么,我想也没想,说饺子。

C.“老师”,马蒂尼里抽噎着说,“那条蜥蜴是我放在你抽屉里的。”

D.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祁淑英、魏根发撰写,花山文艺出版社的传奇文学《钱学森》,一下子拉近了广大读者与这位“科学圣人”之间的距离。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在这微微的灯光中________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

②您给的我们如数________,请把女儿还给我们。

③西北风________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

A.瞥见  奉还  呼啸          B.看见  奉还  猛刮

C.瞥见  偿还  呼啸          D.看见  偿还  呼啸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还珠格格》上演后,赵薇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B.朱镕基在全国增收节支会议上强调,禁止大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C.一座又一座立交桥,鳞次栉比,在江苏大地上拔地而起。

D.8月下旬,我市开始流行“红眼病”,医院眼科就诊人数与时俱进。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A.经过专家组的考核验收,泰州有望被授予“省级文明城市”。

B.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国产小轿车时速可达每小时200公里。

C.遭受挫折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品格和力量。

D.秀丽的湖山和丰厚的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

6.根据提供的句子,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子。

例: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者细细阅读。(4分)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双休日,小乐想学洗衣服,可妈妈不让他洗,要他好好学习。针对这一情况,请你为小乐设计一段话说服他妈妈。(2分)

8.如今,社会上流传一句话:“雷锋叔叔黑户口,三月里来,四月里走。”据报道在美国一大公司,员工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尊雷锋的塑像,公司总裁倡议全体员工学习雷锋。

请你就以上所述,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二、阅读理解。(39分)

(一)

电子海洛因

新华社武汉2002年4月24日电(俞俭、丰延丽)  近日,在湖北某公司就职的一位母亲向记者捧出厚厚的两大剪报本,这是她两年来剪贴下来的有关游戏机、网吧危害青少年的报道,她说,此举是为了再一次向社会发出强烈呼吁:救救孩子,别让“电子海洛因”毒害了下一代!

就是这位母亲,为了把原本聪明好学的儿子从游戏机前救回来,曾经锲而不舍地奔走于武汉各大媒体和有关部门。

记者翻阅这两个剪报本,大大小小的剪报,来自新华每日电讯、文汇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新民晚报、武汉晨报等30多家报刊,共有200多篇全国各地的报道,从前年春天到今年3月均未中断。剪报本上触目惊心的各种恶性事件不胜枚举:沉迷网络导致精神失常、不识双亲;几天几夜不下网,闷死在简陋网吧内;一少年连续20小时玩电脑游戏导致眼睛暴盲;中学生因母亲阻挠自己进网吧,竟然毒母不成转而弑母;有两个少年长期泡吧为筹上网钱而抢劫杀害网吧业主;网聊网恋就像两条毒蛇缠住了孩子,为见网友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骗强奸、引发命案;由网上而发展网下卖淫、打架……

这位母亲翻开一页页剪报,痛心地对记者说,电子海洛因仍在勾孩子的魂啊!现在,许多大学生和中小学生都整天沉迷于网聊、网恋、电脑游戏大战中,再这样下去,这一代可要垮掉了!

从剪报可以反映出,去年和今年的“两会”上,“电子海洛因”成为一大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坚决清除网络不良影响,取缔“黑网吧”,加强对网吧、网络的监管。国家有关部委开展了集中整治,各地也出台了一些网吧管理规定,加强了管理和监督。但效果不甚理想,悲剧仍在不断发生,电子海洛因的毒害远远没有消除,甚至愈演愈烈,管好网络、网吧,务必整治、监控、引导三管齐下,这些剪报资料上的专家意见,仍有借鉴意义。湖北公安厅网络安全监察处成立仅3个月,就已破网上犯罪案件130多起。但是,由于网络的隐秘性、复杂性,要找到监控网上内容的有效途径,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必须依靠网络工程师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过滤软件,为辨别力不强的中小学生创造一片纯净的网络天空,让网络真正成为现代文明的传播器。针对青少年生理及心理发育特点,重在引导,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网络法制观念,培养他们对网络的正确态度:网络就像汽车一样,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工具,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安全行车。

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内容,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成长环境,已经成为关系到下一代素质和祖国明天的大问题。这位母亲手捧两大剪报本,真切地呼唤:让悲剧远离我们的生活,远离我们的家庭!

9.解释文中画线词语中加粗的字。(2分)

痛心首(                 纷纷呼(   

10.本文标题中的“电子海洛因”指的是________,作者运用这一比喻的意图是________。(2分)

11.本文报道的中心事件是________。(2分)

1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湖北公安厅网络安全监察处成立3个月,就已破网上犯罪案件130多起。(1分)

2)网络就像汽车一样,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工具,只有遵守规则,能安全行车。(1分)

13.对于“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内容”,除了文中提出的整治、监控、引导三管齐下”外,你还有什么好建议?(2分)

(二)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3月广播)  在山西文水县,一个叫云周西村的村子里,上个月12日,有一个17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被阎锡山军队杀害了。

在当众审讯的时候,阎军问她:“是不是共产党?”她说:“是!”阎军又问她:“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她回答:“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阎军又问:“今后你还要给共产党办事?”她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这时候,阎军抬出了铡刀,在她面前铡死了70多岁的老人杨桂子等几个人,又威胁她说:“只要今后不给八路军办事,就不杀你。”这位青年女英雄坚决地回答:“那是办不到的事!”阎军又问:“你真的愿意死?”英勇坚强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这位17岁的女英雄就慷慨就义了。

全村的父老,都记下了这个血海深仇。他们决定立一块碑,来永远纪念这位人民的好女儿。

(选自《自读课本》)

14.这是一篇通讯,如果改为消息,哪些可以保留?哪些可以删去?(2分)

15.这篇通讯的第一段交代了哪几项新闻要素?(4分)

A.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篇通讯的第二部分全是对话实录,而且很少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这正符合新闻一大特点,即:________。(1分)

17.这篇通讯采用________结构,开头概括事件结果,然后叙述过程。(2分)

18.这篇通讯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刘胡兰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19.给这篇通讯拟一个标题:________。(2分)

(三)

特殊的听众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锯带到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________。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________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饶了她吧。虽然站着拉琴腿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________________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________、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里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⑥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⑦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20.根据文章,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2分)

   

A.幽静                      B.坚持不懈

C.平静                      D.信心十足

21.本文记叙顺序是下列中的(2分)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22.本文所写事情的起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2分)

23.本文第③段具体写了“我”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我”比以前________和________了。(用两个词语概括作答)(2分)

24.结合文意,解释两个“特殊”的含义。(2分)

第②段中加粗的“特殊”:________,

第⑦段中加粗的“特殊”:________。

25.本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

26.本文第④段中加粗的“总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三、作文。(40分)

27.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我们在发展,我们身边的人、事及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请以“________的变迁”为题,写一篇文章来记录下这种变化。要求如下: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力求“以小见大”。

②要有具体事例。

③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

④记叙文体,要有真情实感,主题明确。

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A卷

 

一、1.A  2.C  3.C  4.B  5.C

6.(1)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背景

2)新闻的主要内容

3)事实  详尽  具体  形象  典型事例和情节描写

二、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8.对应;吻合;一致(意思对即可)

9.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10.(9)

11.第一处填写“神勇”“英勇善战”“出敌不意”等均可;第二处填写“嘲讽”“讽刺”“讥讽”等均可。

12.当时蒋介石已经下野,李宗仁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两句填出一句即可)

13.导语  非常迅速及时

14.这是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庄严时刻,所以导语一开头就点明。

15.时间  地点

16.指出这个“瞬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7.着重说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18.举世瞩目

19.导语第①段,主体是第②~⑥段。

20.时间顺序。

21.13时44分04秒

22.宣布  坠毁  一生  实验

23.概括第④~⑥段。

三、24.略

 

B卷

 

一、1.gèn    shì  kǎi  zhù  xiān  guǎng  kàn

2.A  3.A  4.B  5.D

6.前后之间要注意关联。

7.可从不影响学习、自己动手、减轻母亲负担等方面作答。

8.从“雷锋精神不可丢”、“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等方面作答。

二、9.恨  大声的

10.游戏机、网吧  强调了没有净化的网络空间对孩子成长的危害非常严重

11.一位母亲搜集了大量游戏机、网吧毒害青少年的事例,通过记者向社会发出拯救孩子的呼吁

12.(1)不能删掉。“仅……就……”既表现了“湖北公安厅网络安全监察处”的办事效率高,也表明了网上犯罪案件数量多。

2)不能删掉。“只有……才……”表现了必须遵守网络规则形成积极、健康的上网心态,方能在网上得益。

13.此题答案不求统一,意对即可。如:组织网上监察队,及时阻止不正当的网上交流等。

14.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可保留,语言描写(对话)都可删去。

15.A  地点: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

B  时间:上个月12日。

C  人物:刘胡兰。

D  结果:刘胡兰被阎军杀害。

16.让事实说话

17.倒叙式

18.表现了刘胡兰对党的忠贞不渝的信念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9.刘胡兰的慷慨就义

20.A C B D

21.A

22.我不敢在家练琴  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

23.自信  刻苦

24.这里指在我沮丧和灰心时,尽管耳聋却愿意听我拉琴,给我勇气。

这里指为给我鼓励而不聋装聋,使我坚持练琴,终于成才。

25.比喻。  将老人的话比作诗,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的话入耳动听,意味深长,唤起我的自信,给了我美好的感受。

26.“总是”是“一直是”、“一向是”的意思,这里是说老人每天都来看我拉琴,从不间断,表现了老人对我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殷切期望。

三、27.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星江中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练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练习
怀文中学东关学部2013年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试题
固镇三中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太原杏岭实验学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湖市沐集中心学校2012年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单元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目标检测题A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6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复习卷
2011年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五、六单元字词检测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基础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基础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六单元字词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字词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复习课ppt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ppt课件
2009年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语文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复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一、二、六单元语文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复习导学稿
新星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卷
三亚市实验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六单元测试卷
200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检测
2007年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语文测试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一二单元综合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练习(AB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评价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评价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练习(AB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达纲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评价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评价练习(AB卷)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评价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练习(AB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