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八年级下(初二下) >>单元练习 >>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能力测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19


2单元·能力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

1.冰霜正惨凄,________________。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

2.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_______。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雨雪不寒

齐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②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霁:天晴。②婴:晏子,名婴,字平仲。

1.解释加粗字。

1)公狐白之裘 被:__________________。

2)坐堂侧 陛:____________________。

3)立有间 有间:___________________。

4)寡人闻命矣 闻命: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文句子。

1)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齐景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枯枝与鲜花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起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在第①段,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1)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这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_________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4.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樟树赞

①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②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房子太小了些,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③这是两棵樟树。

④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⑤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长出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样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长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⑥这是两棵树阴很大的樟树。

⑦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⑧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用。其奥秘也可能是后来才发现的,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肉里,就有一种拒虫的香味,人们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本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1.给全文划分层次,在段序间用“∥”标出。

             

2.文中的樟树象征什么?各种不同的寄生虫象征什么?

樟树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种寄生虫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樟树具有“不招虫”“虫类怕它”的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自然段中两个划线句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句的寓意是__________。第二句的寓意是___________。

5.本文赞美的是樟树,为什么要用一段文字来描写英雄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一句“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高”和“贵”指的是什么?用文章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像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像,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原文有改动)

1.本文总体上采用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第⑤段采用的顺序是________。

2.本文略写的是____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

3.第⑤段记叙季先生为新生照看行李的事情,表现了先生什么样的作风和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本文第③段描写人物采用了什么笔法,并说说这样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采用了对比手法,请选取一个例子,说明怎样进行对比,并简要分析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描写了太阳和霓虹灯,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两种事物各暗示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春天应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数不清的诗人留下过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现在又到了桃红柳绿、春雨霏霏的季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请以“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字体清楚,卷面整洁。

【例文】

雨之恋

[台湾]王玉芬

余光中有首诗曾说:“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真把那雨的灵气描写得淋漓尽致。

不管那雨是要淅沥沥地下,或者是哗啦啦地下;也不管是嚎啕雷雨,或者绵绵细雨、春雨、梅雨、霪雨……它总带给大地无限生机,滋润万物。

许仙和白娘娘是因雨而结缘,富兰克林是因雨中放风筝而发现了电,灞桥折柳催人别的烟雨,清明时节的断魂雨,它不管是淋在古人的身上,或者洒在今人的脸孔,无论降落在任何地方——中国、欧美,它都是满含着博爱的精神和诗情画意的情调。

在雨中,可以怀古忆人,也可以独自漫步,更可以真实地感悟到造物者的神奇;当然也有时可以淋得一身落汤鸡后,再喝那两大碗甜辣的姜水汤。

在雨中,如果能和知己好友共撑一把小伞,紧紧地靠在一起,谈古论今,谈情说爱,漫步在古道斜阳下。伞外的世界,是一片迷濛;伞内是尽情的畅谈,那该是人生一个最大的享受了。

不论是窗外的雨、林中的雨,它总像一个爱跳舞的少女。每当看到它的跳跃,又叫我如何不想与她共舞一曲华尔兹、迪斯科或探戈呢?它总是在时时地挑逗着我的心。

我最喜欢那雨的潇洒,说来就来,要去就去,从不留恋什么,也不放弃什么;我更爱那雨的豪迈奔放和那有时的委婉和轻愁。就如同欣赏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也如同面对着人世间的千奇百怪。

“下雨天,留客天……”“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小雨来的正是时候……”因为雨,曾发生了多少趣事、轶闻、诗情、画意;也因为雨,在文学上产生了不朽的巨著,带给人们的财富并不逊于阳光。

但是,最美的是“风雨故人归”了,想想看,那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

因此,我最爱雨;不为什么,只因为我喜欢雨给予我的所有享受。

【简评】 作者描写雨的状貌,雨的灵气,雨的精神,雨的情调,雨的气质,雨的风度,以及有关雨的种种诗情画意,固然靠比较纯熟的语言文字技巧,更靠调动起丰富的文化积累。作者别出心裁地引用中外关于雨的传说和事实,那因雨而结缘的许仙和白娘娘的爱情故事和因雨中放风筝而发现电的事实等等,作者似信手拈来,不仅使人感到雨的神奇作用,而且使人感到那雨简直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值得爱和“恋”。文中还恰到好处征引古今诗词,或化用古人诗词名句。其他的暂且不论,单说结尾部分引用“风雨故人归”的名句,就有滋有味。风雨中,故人终于归来了。至亲好友团聚一处,那叙述不完的话语,倾吐不尽的情意,就像那绵绵的春雨啊。这不仅使文章增强了诗情画意,而且使文章表达的感情进一步升华,具有了更丰富的人情味。

参考答案

一、(一)1.终岁常端正 松柏有本性 2.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歧路3.后不见来者 独怆然而涕下

(二)1.(1)被,通“披”,穿的意思。(2)宫殿的台阶。(3)一会儿。(4)领教。2.(1)下了三天雪,可天还不怎么冷。(2)于是就命令发放皮衣和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3.齐景公原先不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后来听了晏子的劝告,才做了点对人民有利的好事。

二、1.(1)落叶时节繁花满枝。(2)枯枝与牵牛花(柔藤)复活。2.枯树把身躯借给牵牛花,牵牛花把鲜艳的花簪上枯树头顶,结果它们复活了,和谐、美丽地生活在一起。3.对比相互依存、互相帮助。4.人生只有彼此信赖、宽容、帮助、合作,才能超越自我,充分实现生命的价值(以原文出发,合理即可)。

(二)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主人朴质无华、福荫世人的高风亮节。各种各样物质或精神的侵蚀。3.主人清醒的头脑、坚定的原则、朴实的为人。4.一身正气,令人望而生畏。高风亮节,永照人间。5.衬托出樟树的朴素无华。6.“更难得的是……永不消失。”

(三)1.顺叙 插叙 2.采访名演员、名主持人的事 采访季羡林先生的事 突出了中心,热情赞颂了季羡林先生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尊重知识、尊重别人的思想品质3.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尊重知识、尊重别人的思想品质4.采用讽刺的笔法,表现了作者厌恶名主持人的感情5.必须写出对比的两个方面:一是名主持人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二是季羡林对提出的问题,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思考。两相对比突出季羡林尊重知识、尊重别人的品质6.太阳暗示了像季羡林先生一样尊重知识、尊重别人、有谦逊美德的人;霓虹灯暗示了像名演员、名主持人一样盛气凌人、不尊重知识、不尊重别人的人。

三、参见“例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新课标单元检测题(下册第六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新课标单元检测题(下册第五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新课标单元检测题(下册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新课标单元检测题(第三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新课标单元检测题(下册第二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新课标单元检测题(下册第一单元)
浙江嵊州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开卷测试题
海阳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
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过关升级检测题(5份)
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猴场中学2013-2014学年度人教版第二学期八年级第二单元测试卷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限时训练
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检测试卷
金虹学校201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检测题
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检测题
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字词文常小测
呼图壁县二中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
南钢学校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及讲评稿
2011-201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语文练习
2011-201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语文练习
2011-201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语文练习
2011-201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语文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基础过关试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基础过关试卷
夏邑县群星学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六单元综合检测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训练
金溪县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一)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练习题
201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201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文言文中考题精选
孟庄中学2012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周周清(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山东省郓城县人民中学201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小测语文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语文复习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语文复习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次单元检测语文试卷
2011年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六单元测试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