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竞选州长》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18


竞选州长

[教学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和所谓“民主政治”、“自由竞选”的真相。

2.学习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掌握引文书写的格式。

3.领会本文夸张、含蓄、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4.了解马克•吐温和他的代表作品。

[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从开头到“和他们公开竞选”为第一部分,写“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后的矛盾心情。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揭示了矛盾,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准备。从“我也正是这么想呀”到“叫我爸爸”为第二部分,写“我”在竞选中遭到一系列的诬陷、攻击,得了“一大串晦气的头衔”,失去了“还好”的声望。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和高潮,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从“我放弃了竞选”到结尾为第三部分,写“我”满怀懊恼地退出了竞选。这一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这部分内容意味深长,引入深思,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2.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篇课文没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那种故事情节和出场人物,通篇是“我”——独立党候选人的自我独白。小说的情节就是“我”叙述自己参加竞选的经过。在安排上,作者反复摘引了大量报纸、信件上的材料,层层加深地推动情节发展。这些引文,既是构成事件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故事情节的基本线索,它与作者的叙述、描写融为一体,构成了全篇完整的情节。引文之后,往往有所议论,或说明事情真相,或点明事情的严重后果,或表明“我”的心情,这样,不仅能看出情节发展的脉络,而且可品味出主题的深刻含义。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分析:“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我”对竞选一无所知,对竞选中对方的诬蔑、攻击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我”的老实正直与对方的狡诈阴险形成对比,使幽默和讽刺的作用更加强烈。

4.课文的思想意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分析:这篇小说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一个正派、清白的老实人在竞选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这就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竞选”、“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的遮羞布。小说也暴露了资本主义“言论自由”的虚伪。资产阶级的所谓“言论自由”实质就是用谎言来诬蔑、攻击、陷害对方,来蒙蔽欺骗人民群众。小说还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画皮。资产阶级政党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不能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今天,它依然是我们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欺骗性的好教材。

5.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1)巧妙地安排明暗两条线索。

不让竞选对手正面出场,把他们大量卑鄙无耻的竞选活动放在幕后;大量引用报纸上的文字,然后用“我”这条明线把它串起来,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安排,不仅节省笔墨,而且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的余地,大大深化了主题。

这里,有两点需要具体指明:

第一,作者采用大量安排摘录“引文”,与“我”的辩白穿插起来的办法,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是一场一方连连进攻,一方连连退却、无从招架的战斗。摘录一次“引文”,那条暗线就向前延伸一步,体现为报纸的围攻又升了一级,竞选对手政治流氓的嘴脸暴露得又充分了一层。暗线通过摘录的文字交织在明线“我”的反应上;“我”受一次诬陷、围剿,自信心就少了一些,“懊恼”就多了几分,接连后退,以致“动摇”,直至“退出竞选”。这一明一暗,一进一退,且矛盾冲突层层加深,愈演愈烈,构成了小说故事情节演进的脉络。

第二,小说选取第一人称的写法起了重要作用。主人公“我”置于明处,他站在阳光下,惶惶然承受四面八方阴暗处泼过来的脏水。通过“我”的自白,有力地揭穿了竞选对手制造的谎言。他们纯属无中生有,连捕风捉影都谈不上,却让一位正派的竞选者有口难辩,只能忍污含垢,惨遭凌辱。“我”怎样才能击败对手?只有比他们更坏,更毒,更无耻,造更大的谣,扯更大的谎,把民众骗得更结实!否则,只能让脏水淹死。这篇小说主题之深,就深在这里。这一点,写得越真实可信,读者的同情感也就越深厚,主题的力度也就越强。而选用第一人称,剖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恰恰最易于道破事实真相,博得读者的理解和同情。

(2)运用多种多样的幽默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首先,作者安排了矛盾双方是在人品上完全对立的两种人。一方是正派人,带有“天真”和“憨气”,另一方是能干出任何卑劣勾当的政治流氓。结果,臭名昭著的政治流氓成了正人君子,成了控告者,正派人反而成了被告,遭到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揭露”,这就产生了喜剧性。并且,政治流氓们竟然是“满腔义愤”,“正义凛然”,他们所指控的罪行也越来越离奇可怕。坏蛋在控诉和诬陷别人时越是装模作样地表现“正经”,就越是显得滑稽可笑,他们编排别人的罪行越是耸人听闻,就越是不值一驳,反而暴露了他们自己,形成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其次,作者的幽默还表现在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不少离奇的事件。比如,“义愤填膺”的“公众”一进门就捣毁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走了”。“义愤”和私盗财物是极不协调的,产生了幽默效果,说明这些“仗义者”原来是伙强盗。再如因为妨碍视线而放火焚烧疯人院、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一齐上台叫爸爸,都是用明显的夸张产生幽默的例子,既显得滑稽又具有讽刺力量。

再次,小说的语言幽默含蓄,富有讽刺意味。比如,作者引用造谣者的谣言为造谣者画像,像这一段报纸上攻击“我”的话:“这种卑鄙的说法是一种下流的、无端的谣言,连丝毫事实根据的踪影都没有。像这样毁谤九泉之下的死者、并以谰言玷污他的声名的无耻手段,竟被人用以博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实在叫正人君子看了寒心。”说得多么冠冕堂皇!而事实上,用谰言玷污别人声誉,“博得政治上的成功”的人,正是伍德福、霍夫曼他们自己。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讽刺。这种幽默含蓄的嘲弄,比起金刚怒目的严词斥责来,具有更大的批判作用。

6.有同学说,像“我”这样的人提名当州长候选人在美国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作者把老实人作为主人公,与他作品的讽刺特色有什么联系?

分析:美国的现实生活中,像“我”这样的竞选人确实是不存在的。作者安排这样一个老实人,让他好像对什么叫“民主”选举一无所知,以为“名声不错”就一定能选上,“醉心于自己的长处”,当报刊造谣诬蔑他时,又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这样的夸张,才显出讽刺的分量,使读者对老实人的窘相觉得可笑,而对另一方的阴险恶毒、凶相毕露,更感到憎恨。作者把老实正直与狡诈阴险作对比,使幽默与讽刺的作用更强烈。

采用老实人做主人公是马克•吐温讽刺小说的一个特色。《百万英镑》、《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等小说都是老实人当主角。马克•吐温自己说过:“主人公的单纯、天真、诚恳和浑然不觉要装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动人的效果”。

因此,“老实人”与幽默讽刺的关系:主人公越单纯,他的想法就越显出是在说反话,但由于他本意诚恳,不是故意抬杠,他那些表现就富有幽默感,而这种幽默又含有隽永的讽刺意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作品里,比之诗歌、戏剧、散文,同学们更喜爱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小说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同学读过中国的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但初中学生接触外国小说较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欣赏一篇外国小说——《竞选州长》,作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二)讲析课文。

1.快速默读,要求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主要人物,找出自己认为较生疏的字、词。

2.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明确:①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独立党人——“我”参加竞选州长活动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和恐吓,以致最后退出竞选的过程。②主要人物是“我”。③教师挂出小黑板,列出应掌握的字、词,学生根据自己找的进行整理,对照落实。

小黑板内容:(加点字是需注意读音的)

缄默、隐衷、谰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声名狼藉、偃旗息鼓、甘拜下风、声望、动辄、相提并论、不知所措、以释群疑、改过自新、居心险恶、正人君子、悲恸、讹诈、下款

3.分析小说开始部分。(以下采用问答式)

(1)故事是怎样开始的?答:“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斯图阿特•伍德福和约翰•霍夫曼二位先生也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

(2)“我”对竞选的态度及心理感受如何?答: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①“我”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声望还好”,胜过那两位先生。②“我”的心理越来越烦乱,觉得自己与那两位“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的政客竞选,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自尊,不希望让自己的名字与他们“相提并论地到处传播”。③祖母的来信加剧了上述感受,她信中认为参加竞选是一桩可耻的事情,不希望清白的“我”与那下流无耻的二位竞选。④祖母的想法与“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可是事已至此,我究竟无法撒手”,“我”参加竞选是被动的。

(3)竞选丑剧拉开了序幕,“我”被动地卷进了竞选的漩涡,好戏还在后面。故事开始部分写到哪里为止?答:自开头至“不得不继续这场斗争”。

(4)故事开端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目的何在?

答: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将“我”声望还好与斯图阿特•伍德福、约翰•霍夫曼的无耻下流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和所谓“民主政治”、“自由竞选”的真相。 
  2.学习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掌握引文书写的格式。 
 3.领会本文夸张、含蓄、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4.了解马克•吐温和他的代表作品。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文学作品里,比之诗歌、戏剧、散文,同学们更喜爱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小说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同学读过中国的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但初中学生接触外国小说较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欣赏一篇外国小说——《竞选州长》,作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二)研析课文。 
1.快速默读,要求了解放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主要人物,找出自己认为较生疏的字、词。 
2.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明确:①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独立党人——“我”参加竞选州长活动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和恐吓,以致最后退出竞选的过程。②主要人物是“我”。③教师挂出小黑板,列出应掌握的字、词,学生根据自己找的进行整理,对照落实。 
 缄默、隐衷、谰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声名狼藉、偃旗息鼓、甘拜下风、声望、动辄、相提并论、不知所措、以释群疑、改过自新、居心险恶、正人君子、悲恸、讹诈、下款 
3.分析小说开始部分。(以下采用问答式) 
1)故事是怎样开始的?答:“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斯图阿特•伍德福和约翰•霍夫曼二位先生也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 
2)“我”对竞选的态度及心理感受如何?答: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①“我”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声望还好”,胜过那两位先生。②“我”的心理越来越烦乱,觉得自己与那两位“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的政客竞选,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自尊,不希望让自己的名字与他们“相提并论地到处传播”。③祖母的来信加剧了上述感受,她信中认为参加竞选是一桩可耻的事情,不希望清白的“我”与那下流无耻的二位竞选。④祖母的想法与“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可是事已至此,我究竟无法撒手”,“我”参加竞选是被动的。 
(3)竞选丑剧拉开了序幕,“我”被动地卷进了竞选的漩涡,好戏还在后面。故事开始部分写到哪里为止?答:自开头至“不得不继续这场斗争”。 
(4)故事开端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目的何在? 
 答: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将“我”声望还好与斯图阿特•伍德福、约翰•霍夫曼的无耻下流作对比。用对比手法有利于揭示主题和突出主题。 
(5)开端部分引用祖母的信,作用是什么?答:证明“我”是个清白的人。 
(6)开端部分的文字中大号字体与小号字体的作用有何不同?答:大号字体是“我”的叙述,小号字体是引用的材料,作用在突出大号字体的内容,小号字体的内容起辅助作用。 
(7)开端部分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答: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②是故事的引子,摆出了矛盾,预示了故事的发展,暗示了竞选“漩涡”的险恶与混浊。 
(三)总体分析,把握小说第二大部分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早餐时……叫我爸爸”,概括这部分内容。明确:这是小说的重点所在。“我”在竞选过程中遭到种种诬陷、恐吓与迫害,“我”从“正人君子”的宝座上瞬间跌入“罪大恶极”的深渊,变成了“声名狼藉”的罪人。 
 2.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手法使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明确:运用了大量的引文。 
3.概括引文的内容与作用。明确:①引文列举了“我”的罪状。②引文把“我”从清白的“正人君子”推向“罪大恶极”。③引文大部分取自报纸新闻,而新闻要求真实。显而易见,引文失实,这本身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明确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按照引文内容——实际情况——“我”受诬陷的心情分类逐层写来。 
 (四)分析前六条罪状。教师可就前两条罪状详加讲解、剖析,做示范,余下指导学生分析完成。 
第一条罪状:伪证罪。时、地、证人俱全。引文内容概括:要从一个贫苦的土著寡妇及其无依无靠的儿女手里夺取一块贫瘠的香蕉园。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有到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也没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这是“残酷无情的污蔑”!“我”受诬蔑时的心情是:“我诧异得要爆炸”,被“弄得精神错乱,不知所措”。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①刻画了“我”天真老实的性格。只有从引文的内容中才真正意识到这种事确实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人才会干出来。②作者故意把香蕉园与袋鼠相提并论,是写“我”气糊涂了吗?不是,是为了进一步揭露新闻制造者的卑劣,达到讽刺的效果,更深刻地揭示主题。③引文所言“罪行”发生在好几年前的遥远的交趾支那,谁能去核实?指控者貌似仗义执言,为孤儿寡妇伸冤,不明真相的公众当然易被欺骗。小说中,这才仅仅是造谣诬蔑的开始,紧接着还有更卑劣、更离奇的事在后头,从而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 
第二条罪状:偷窃罪。引文内容概括:在蒙大拿偷窃且遭刑罚。人证、物证一应俱全。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到过蒙大拿。心情感受是:“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就“提心吊胆”,“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第三条罪状:诽谤罪。(比偷窃罪又升格了)引文的内容概括:“我”诬蔑德高望重的党的领袖霍夫曼的祖父。实际情况是:“可以把手按在《圣经》上发誓”,“从来没有诽谤过”,“从来没有听说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他”。心情当然是挺激动。 
第四条罪状:酒疯子。(较前又升一级)引文内容概括:“我”在竞选前花天酒地。实际情况是:“我”已经整整三年没有尝过酒了。心情是:“我”听到“酒疯子”的挥名已不感苦恼,对挨骂也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了。 
第五条罪状:贿赂罪。第六条讹诈罪。“舆论鼎沸”,“我”似乎成了真罪人,而且可怕至极,也默认了,永远也不能翻供了。“我”深感羞辱,“想摆脱这种攻击,简直没有办法”。 
教师小结:①上述六条罪状是可证明“我”是个罪人了。②有了上面一系列事件已把故事由发展部分推向高潮部分。③造谣者不容“我”有片刻的喘息,接着又推出了四大罪状,把小说推入高潮。 
(五)分析后四条罪状。 
 1.由学生列出四大罪状:纵火罪、谋杀罪、以权谋私罪、生活腐化罪(九儿寻父)。 
2.教师讲析要点:①前面六条罪状已将“我”全面定罪了,而这后四条罪状又欲置“我”于死地,因为这四条是触犯刑律的。②“我”对这一大串晦气头衔深感羞辱,虽认识到是一堆无稽的指控和下流恶毒的谣言攻击,但还是幻想用正常的手段来作答复,表现了“我”的老实乃至迂腐,这就注定了“我”在政治上肯定垮台的命运。③“九地寻父”是迫害“我”到了极点,摧毁了“我”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自尊。小说高潮的标志:一个清白无辜的“我”变成罪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约翰•霍夫曼和斯图阿特•伍德福二位却变成了“正人君子”。 
(六)师生共同总结第二大部分写法。 
1.双线并行发展。以“我”的描述为一条线,以“我”的罪名的不断升级(穿插摘录的报纸新闻——引文)为另一条线。丰富了小说内容,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 
  2.通过“我”的心情变化,更加表现出“我”的憨厚、老实,反衬了造谣中伤者的卑劣。 

  3.夸张式的幽默讽刺在这部分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尤其是高潮中的“九儿寻父”,除了阴谋之外,还能做出什么解释呢?小说设计了这种离奇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事件作为高潮,向公众点破了“正人君子”和“民主选举”的“庐山真面目”及其实质。本文主题也就包蕴于其中了。 
(七)分析小说第三部分。 
1.让学生按诬陷罪行的顺序指导朗读全文。(注意表情、语气) 
 2.小说在“九儿寻父”这个离奇的情节中具然而止,为什么?答:表现了“我”这个老实人陷入“自由竞选”的漩涡,到此吃尽苦头,已身败名裂,落得个悲剧下场,故事中心已突出了。“我”不能苦撑下去了,“我”已恐慌到几乎“发疯”,“我”的幻想被粉碎了,只得退出竞选。这一结局本身即是对资产阶级竞选活动的有力讽刺。 
  3.结尾引用了“信”的签名,作用何在?答:用签名作结,把对方列举的罪名—一列出,将现在与过去对比,点出参加竞选的“我”招致的后果令人哑然失笑,留下广泛的联想余地,起到深刻揭示与突出主题的作用。 
(八)主题归纳:通过描写一个独立党人参加竞选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恐吓,最后退出竞选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美国所谓“民主政治”、“自由选举”的丑恶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反动性。 (九)小说的构思精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归纳明确:没有常见的故事情节和景物描写,通篇是“我”的自白。全文三大部分,水到渠成,清楚明白。结尾具然而止,引人深思。一般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要在矛盾冲突中展现,本文不是通过正面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借助大量引文和“我”的心理变化来形成冲突:“我”节节后退,内心由自信→恐惧→懊丧→绝望→放弃竞选。另一方则是贼喊捉贼,步步紧逼,必欲置“我”于死地,揭示出这完全是事先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双方一明一暗,这种背靠背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基础,展现了人物性格。 

(十)关于引文的字体、符号:黑体字起强调作用,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罪名。小字属引文内容。而括号里的字属“我”对引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另外黑体字与小字属直接引用,而高潮部分的间接转引又同一般字体,以示区别。 
(十一)“夸张”是本文产生强烈讽刺效果的第一手法。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诬陷者的卑劣作法虽然不是美国社会中有名有姓的事情,却是美国社会中会有的,符合生活的真实。正如鲁迅指出的,作者是“不甘于这样生活的缘故了”。总之,只有反映生活本质的“夸张”,才具有讽刺力量。当然,讽刺还有其他多种手法。 
(十二)第一人称的运用。本文的故事叙述人、作品的主人公、作者自己,这三者,全靠第一人称融合起来,仿佛马克•吐温自己在叙述受难经过,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原名为塞莫尔•朗荷恩•克莱门斯。父亲是地方法官,收入微薄。12岁时父亲去世,不得不出外谋生。先后当过印刷所的学徒、排字工人,内华达银矿工人,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和报社的新闻记者。他体验过各种各样的生活,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第一部出名的短篇小说集在1867年出版, 从此以后就以马克•吐温作笔名。(“马克•吐温”, Mark•Twain,原意是“两得”,领航员术语,即水深两得,航船可以顺利通过。)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赤道环球游记》等。他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露美国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和自由,抨击美国种族主义对.黑人的迫害和美帝国主义对外的侵略和扩张。鲁迅指出,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早期作品中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佳作。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至1865年结束,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国家的统一。此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形成垄断资本,由少数金融财团操纵全国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仅。对内,实行两党制(共和党与民主党),以民主、自由为幌子,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对外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扩张。当时,美国总统的选举采用间接选举制度,即先由各州选民选出该州的总统选举人,可由这些选举人去投票选举总统。各州州长也是由两党竞选而产生的,民主党与共和党各自拉拢选票,不惜付重金收买。为了在竞选中获胜,两党互相攻击,不惜造谣中伤。《竞选州长》反映了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二、关于幽默。 
幽默是英语词humour的译音,意思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夸张等手法,揭露生活中丑恶的东西和不通情理的地方。幽默的基础,或是建立在巧妙地揭露客观事物的矛盾上,或是建立在人物性格中某些有趣的矛盾上。幽默的作品可以使人含着眼泪笑或笑得落下了眼泪,它的艺术效果是其他笔法难以达到的。 
三、马克•吐温创作轶事。 
马克•吐温是一位同情各国人民、英勇反帝的战士。1900年他写了《新年祝词》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愤恨。下面就是他的这篇祝词。 
   19世纪致20世纪的祝词 
    马克•吐温速记 

我把这位名叫基督的尊严的女士交托给你,她刚刚从胶州、满州、南非和菲律宾的海盗袭击中回来,邋里邋通,污秽不堪,名声扫地。她灵魂里充满了卑污,衣袋里塞满了贿金,嘴里满是虔诚的伪善的话语。给她一块肥皂和一条毛巾,镜子可千万要藏起来。 
四、马克•吐温幽默轶事。 
据说美国有一个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于是花了许多钱装了一只假眼,假眼装得很好,人们看不出来,富翁也很得意。有一次,他碰到马克•吐温,问:“你猜得出吗,我哪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端详了一会,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富翁万分惊异,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的?”马克•吐温十分平静地回答:“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五、马克•吐温的幽默。 
“没有什么东西能抵挡得住笑的攻击。” 
你知道说这句话的是谁吗?他就是《竞选州长》的作者、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他在小说中,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对美国社会中的拜金主义、种族歧视、虚伪的“民主”“自由”、伪善的道德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揭露,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生动形象的教材。在生活中,马克•吐温也常常是妙语联珠,出口成趣,很有幽默感。下面引摘几则: 
马克•吐温成名后,许多人给他寄来了附有自己照片的信件,希望马克•吐温说一声“您的面貌真像我”,马克•吐温写了封回信,印了几百份,发至各地。回信是这样写的: 
先生,我衷心感谢您的来信及照片。正全。您希望的,我认为阁下的尊容比所有那些像我的人更为相似。我可以荣幸地通知您,您像我,已经远远超过我像我自己。 每当我早晨刮脸而找不到镜子时,我很自然地用您的照片来代替了。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他与另一位作家合写的《镀金时代》,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位企业家兼政客的描写,揭露了西部投机家、东部企业家和政府官吏三位一体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黑幕。小说的描写都有史实根据,发表后反响很强烈。有位记者以《镀金时代》的真实性问题就询于马克•吐温。马克•吐温在酒席上回答。 
“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 
这番话被公诸于报端,国会议员大为愤慨,纷纷要求他澄清或道歉,并威胁要诉诸法律。马克•吐温答应登报道歉,数天后,《纽约时报》登载了他的“启事”: 
“日前小的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再三考虑,觉得此言是不妥当的,故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幸祈谅鉴。即: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提供者:zhaotao
EMAIL:zhao.tao@zte.com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阅读练习及答案
《竞选州长》学案
《竞选州长》ppt课件3
《竞选州长》ppt课件2
《竞选州长》教学设计2
《竞选州长》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