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沪教版《废墟》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1-31


《废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废墟的现实意义,体会作者的人文情怀。
2、品味文章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理解废墟的现实意义,体会作者的人文情怀。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序幕:
用三维动画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选自余秋雨先生代表作《文化苦旅》中
的一篇文化散文《废墟》。
我想先问问同学们,什么是废墟?
第86页注释1说:废墟是受到破坏后变成的荒芜地方。
那么说到废墟,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为什么对圆明园的印象如此深刻?
我们来了解一下圆明园。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有把火曾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过渡:看到圆明园,沸腾了我们心中的爱国主义豪情,那么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面对“废墟”得到的领悟是否比我们深刻呢?请打开课本。
 
(二)、预习反馈
我请同学们预习过文章了,那么现在请你们谈一谈,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哪一句?
并说明理由。
 
(三)、研读讨论:
 
在预习中,我请大家每人提出三个问题,然后再读文章,自行解决问题。现在,我整理过120几个问题,发现同学们仍不理解、比较共性的问题还有三个。
1、为什么说“废墟是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作者由废墟想到悲剧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没有废墟的大地”反而会“太挤了”?
3、作者对废墟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又寄情,又诅咒?
 
过渡:之前,作为拜读者,有些问题不能理解很正常,现在我们已经“探访”过了,是否有了一些感触?
 
问题一:
为什么说“废墟是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作者由废墟想到悲剧的依据是什么?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可见,悲剧的特性是曾经的美好和现实的毁灭,这就与废墟如出一辙,废墟也代表着曾经的荣耀与现实的苍凉。英雄正是民心所向的敬仰者,他曾经接受过掌声与喝彩,然而他残疾了,黯然地退居人后,独自舔舐伤口。用它来比喻废墟,真是贴切入髓,匠心独具。
 
问题二:
    为什么“没有废墟的大地”反而会“太挤了”?
     
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大地上高楼林立,然而这些高楼更伫立在人们心里。人们在忙碌中荒芜了精神家园,成为无根之人。而废墟的丰富而凝重的特质会使浮躁的现代人静心,废墟的前车之鉴令现代人反思。因此,如果没有废墟,拥挤的不仅是大地,更是人们的心田。
 
 
问题三:
作者对废墟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又寄情,又诅咒?(讨论交流)
作者对于废墟的感情是复杂的。“诅咒废墟”是因为废墟中有屈辱有血泪有衰亡有痛苦,它代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作者诅咒它。
然而我又“寄情废墟”,因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用废墟作为奠基的,废墟完成了它的经历,它老了,它死了,但作为一种存在,它的意义不同一般的沧桑美,它的历程给人以启迪,它悲剧给人以心的震撼,它让现代人沉静、反思。他的沧桑美转化为沧桑的力量,撑起现代的构建。废墟充满了力与美,所以作者又“寄情废墟”,而这种情感正是文章所表现的主旨。
 
小结:
“废墟”是一种象征,它涉及我们如何看待具有悲剧意味的过往事件,进而引伸到我们应如何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去思辨人类社会发生的一切悲剧性历史事件,从而唤醒我们的历史感。
 
过渡:这就是余秋雨先生比我们思想深邃的地方了。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大散文”。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这评价,深得其精髓。正是他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生命体验融合后创造出的篇章,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奥秘所在。而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四)、反馈交流
结合这次“走近余秋雨”的专题阅读,谈谈你的阅读收获。思考为什么余秋雨能写出这样的文化散文来?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写道:
我已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就是余秋雨写出如此文章的缘由。)
 
原因是,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这种回忆又渗入了笔墨之中。
真正走得远、看得多了,也会产生一些超拔的想头,就像和我们在高处看蚂蚁搬家总能发现它们在择路上的诸多可议论处。
 
(五)、作业
 
余秋雨正是在对人文山水的寻访、人生回忆的思索、人类命运的探究中深化了作品的文化气息,这正是我们因该学习的方面。
对于“文化遗产”,现代人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就是:谈谈你对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思考。今天我们学习了废墟,就让我们在余秋雨的思想中采撷一点光芒,思考一下,我们如何面对废墟文化吧。
 
 
 
学生活动
 
 
学生边欣赏多媒体圆明园的三维动画边聆听音乐《把根留住》,激发学生的历史感。
 
 
学生讨论、回答。
 
——圆明园!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愚昧落后,软弱无能,丧权辱国的一段历史的象征,它的矗立便是警示国人莫忘国耻,奋力自强,撑起民族的脊梁。
 
学生认真聆听,
悉心观看,
仔细思考。
 
 
 
学生根据图片整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观看思考
 
 
 
 
 
 
 
 
 
 
 
 
 
学生回答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并互相补充完善。
 
 
 
 
 
学生观看多媒体
 
 
 
 
 
 
 
 
 
学生体会作者寄情的缘由,思考诅咒的原因。
 
 
 
 
 
 
 
 
 
 
 
学生认真思考
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齐读。
 
 
 
 
 
 
 
 
 
 
 
 
 
学生就此问题,思考、回答
 
 
 
 
 
 
 
 
 
 
 
 
 
 
学生看多媒体
 
 
 
 
 
 
 
 
 
学生看多媒体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废墟》ppt课件2
《废墟》ppt课件1
《废墟》教案3
《废墟》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