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社会和个人》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24


1、社会与个人

授课时间:2006年2月13日   第一周   周 二

教学目标:

1、  正确把握文中提出的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2、  从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3、  从爱因斯坦的个性来理解他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判断。

教学重点

正确把握文中提出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能运用这样的对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从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性出发,理解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1879年爱因斯坦生于德国的乌尔姆。爱因斯坦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他拥有一家生产电器设备的工厂。在孩童时,爱因斯坦很沉静,他常常独自一人来消磨时间。他语言表达迟缓,在阅读方面也有困难。但是,他对事物的原理却特别感性趣,并经常提出许多问题。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狭义相对论。在他发表了有关狭义相对论的论文10年后,爱因斯坦又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广义相对论,提出了有关引力、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新论点。爱因斯坦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的获奖并不是由于相对论,而是因为他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这一发现推动了现代电子学的发展,其中包括广播和电视。爱因斯坦把他的一生中最后的25年用在了“统一场论”的研究中。他希望找到一个通用的数学公式,把所有的物理学领域联系到一起。这件工作爱因斯坦一直没有完成。1955年爱因斯坦与世长辞了,享年76岁。

导入新课:

鲁宾逊在孤岛上生存了十九年,他之所以能在孤岛上生存,除了他坚定的信念,吃苦耐劳的精神外,有一点大家千万可别忽略掉,那就是他充分利用人类制造的枪弹火药工具药品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并不是完全脱离人类社会,他利用人类的智慧生存下来了。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人类社会,人是个社会人,社会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爱因斯坦的《社会和个人》详细地论述了这个问题。

教读新课:

1、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2、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

(1)、爱因斯坦认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如何?

讨论明确:

首先,是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社会支配着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们吃着别人种的粮食,穿着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甚至开着别人制造的车子。也就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都受着社会的支配。例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位很富有的美籍华人来到上海要吃油条和粥,可是,他却没有上海粮票,这一愿望在今天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可就是实现不了,纵然,他很钱,人民币美元都不缺乏。社会还支配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我们接受的知识,以及在个人成长中受到他人的影响等都是社会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次,个人对社会有能动的反任用。个人的发明创造又改变了社会,增加的社会的财富,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同时,个人还能建立起那些为社会公共生活所遵守的新的道德标准。例如,火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电灯电话的发明等,使人类的物质生活飞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为人类建立了新的道德标准。

(2)、在爱因斯坦写作时代社会现实是什么样子,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

一是文明国家的人口比以前稠密多了,但是第一流的人物或者出色的人物却不相称地减少了。二是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个体替代了第一流人物,这在技术领域里特别突出,而在科学领域里也已达到很显著的程度。

出色的人物的减少,在艺术界里特别惊人。绘画和音乐确实已经退化,并且大部分已失去了对群众的感染力。在政治方面,不仅缺乏领袖,而且公民的独立精神和正义感也大大衰退了。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强了生存竞争,严重地损害了个人的自由发展。

(3)、爱因斯坦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讨论明确:

爱因斯坦持有充足的信心,他并不悲观失望。

理由是: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个人为满足社会需要所进行的劳动愈来愈少,有计谋的分工愈来愈成为迫切的需要,而这种分工会使个人的物质生活有保障。这种保障加上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和精力,就能用来发展他的个性。

(4)、在爱因斯坦的眼中,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健康的社会?在文中找到依据?

讨论明确:

一是社会分工精细,社会产品丰富,使个人的物质生活有充足的保障。

二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充足,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是个人的独立性很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结合也很密切。

拓 展

(5)、和谐社会应该是什么样?

七嘴八舌:

胡锦涛讲话: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动有关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的解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这一年,中国的科技工作也是佳绩连连,特别是神舟六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乘势推出更是堪称里程碑。2005,为中国“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岁末公布的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又使中国GDP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站在2005年成就和前十个五年计划奠定的雄厚物质财富的肩膀上,2006年金犬吠日,中国开始挑战自我,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是一种状态,更是人民的一种心理感受;和谐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希望之美。

  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通过对不和谐的妥善处理达到和谐的境界,则是一种现实的科学境界,是能力与水平的体现,也是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体现。
  社会整体的和谐是一种协调之美,统筹之美,科学之美。在社会和谐中,科学的和谐占有重要一席。
  科学的和谐起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自身的和谐,也就是各学科、各门类的和谐,这当中,又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自身之间,乃至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和谐;二是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前一种和谐是科学的分内事,而后一种和谐则是科学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上,科学的社会责任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科学支撑,经济为体,科技为气为血脉,气顺血活则体畅。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加油站,是社会前进的先头部队。科技为经济发展趟路问道,科技以新产品、新技术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为经济发展铺设腾飞的跑道。强身健体,先要从理气活血做起。
  2006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国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部署。中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继续努力。
  正是在这个新的五年规划中,中国首次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主张,提出了自主创新,加速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新设想。
  所有这些新目标、新设想、新主张的实现,都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走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而当务之急,则是要进行科技文化的创新,以提倡、鼓励、激励科技工作者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挥为目标,采用一切能够采用的手段,发挥执政党的社会动员能力,动员最广大的社会科技力量,包括国家的、企业的、个人的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兴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共同努力。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水平上去了,经济发展才能真正有后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和谐之美,乃为大美至美!

教后感:

  和谐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每个人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最终理念却是相同的,这也是本课教学最能激起学生广泛兴趣的亮点。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论述文选读》之《社会和个人》学案
爱因斯坦《社会和个人》电子课文阅读
粤教版《社会和个人》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